最新统计显示,生物制药领域在2025年5月迎来四年内最猛烈的“瘦身”浪潮——当月共披露29起裁员行动,显著多于2024年同月的20起。行业仍在“寒冬”中挣扎,资金渠道收窄、官方补贴缩水以及市场波动成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一些公司试图借助战略重组或重量级合作换取喘息空间,但整个赛道依旧笼罩在浓重的阴霾之下。
图1:生物制药行业2025年5月裁员详情
生物制药行业裁员现状
1、裁员数据创纪录,行业寒冬加剧
2025年5月,单月裁员事件高达29起,刷新Fierce Biotech过去四年的月度峰值。
第一季度与第二季度各记录64起岗位削减,上半年合计128起,同比2024年激增三成以上。
相较2024年全年的192起裁员,2025年仅用半年就已逼近该总数,凸显行业压力持续升级。
图2:2025H1生物制药行业裁员轮次情况
图3:2022-2025生物制药行业月度裁员轮次变化
企业倒闭潮稍缓,但生存压力仍大
2025年首季,八家生物科技企业宣告停业;进入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回落到四家,名单如下:
①Vincerx Pharma——专注ADC管线
②Third Harmonic Bio——研发KIT抑制剂
③Octagon Therapeutics——聚焦自身免疫
④iTeos Therapeutics——主打TIGIT靶点
面对资金链断裂的绝境,部分公司选择以重磅合作“续命”:
Vor Bio在砍掉95%人手、全面按下临床暂停键后不到八周,与荣昌生物签下40亿美元战略协议,并先收4500万美元首付款。
更多企业则靠反复瘦身“吊氧气”:
①同种异体T细胞疗法开发商Atara Biotherapeutics,在两项FDA申请被搁置后连砍两轮人力,目前仅余23名员工。
②肿瘤药新锐Leap Therapeutics在六周内把裁员幅度从一半扩大到四分之三,并叫停唯一在研试验。
③大型制药巨头同样难独善其身,BMS今年上半年已实施四波裁员,累计裁撤863个岗位。
裁员背后的驱动因素
1、宏观经济与融资环境
全球宏观环境的持续震荡,把生物科技板块牢牢摁在下行通道里。对药企而言,“找钱”正变成一场拉锯战:创投观望、信贷收缩、公开募资窗口几近关闭。初创及体量偏小的公司本就靠外部输血维生,一旦资金闸口收窄,现金流便迅速枯竭。为让公司账本撑得更久,砍人成了最直接的止血带。不少手握前沿技术平台的小规模制药企业,因迟迟拿不到下一轮融资,既付不起实验室的烧钱节奏,也养不起整支研发团队,最终只能挥刀裁员,先保一口气再说。
2、研发失败与产品受挫
新药研发向来是一场高波动豪赌,临床折戟几乎是常态。当一款核心候选药在Ⅱ期或Ⅲ期撞线失败,既有的巨额投入瞬间蒸发,股价也随之断崖式跳水,企业前路蒙上阴影。为自救,多数公司选择精简团队,把腾出的预算押注到仍具想象空间的管线上,试图用更瘦的身躯搏一次翻盘。
3、战略调整与业务聚焦
部分药企为了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竞争力,会进行战略调整,聚焦于核心业务领域。在这一过程中,一些非核心业务部门或研发项目可能会被削减或终止,相关人员也随之面临裁员。比如,某些药企原本涉足多个治疗领域,为了在某一具有优势的领域深耕细作,会放弃其他领域的业务,从而对相关团队进行精简。
行业未来:调整策略,等待转机
总体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正在延长生物技术公司已经持续数年的熊市。虽然裁员趋势只是衡量该行业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但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表明,该行业在今年剩余时间里可能会继续面临动荡。
面对此种环境,部分企业转向合作求生,如Vor Bio的40亿美元授权交易;部分企业则聚焦核心管线,如Leap Therapeutics放弃非核心项目等,为了活下去,企业想尽办法开源节流、优化成本、聚焦核心业务,以熬过寒冬,等待资本回暖,但短期内裁员潮可能持续。
大环境如此严峻下
该如何破局?
医院代理、代表有多难,医疗反腐败的不断进行,国家集采常态化,产品中标价击穿代理商拿货价,DRG/DIP推行后,医生看病前都要先算账。同时,公立医院亏损严重,回款周期拉长,很多代理商都撑不住了。更难的是,医药代表还面临合规压力大、裁员降薪风险高的困境。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破局之路?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