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全球药品资讯论坛 管理员
中国医院 8-24 浏览468
医院合并潮来了?运营84年后,一公立三级医院两科室停诊!

近年来,中国医疗体系正经历一场深度调整。8月16日,四川某县人民医院妇产科与儿科正式停诊,引发广泛关注(某县人民医院,2025)。这家有着八十余年历史的老牌医院,为何在县域医疗体系中退出妇产科与儿科诊疗?这背后不仅是个别医院的选择,更是全国医院合并潮与政策导向交织下的必然结果。

image.png

84年老院妇产、儿科停诊

8月16日,四川某县人民医院正式停止妇产科和儿科的接诊。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建于1940年的三级乙等综合医院,拥有84年历史,在当地一直是重要的公共医疗机构,其儿科成立于1980年,设有普儿科和新生儿病室,共52张床位,妇产科则承担着县域内大部分分娩与妇科疾病诊疗任务。

然而,如今它的妇产科和儿科将整体并入该县妇女儿童医院,成为当地医疗资源整合的重要一步。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近年来,该县人口下降趋势明显。根据官方数据,2023年上半年该县出生人口仅66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3‰,常住人口不足30万(某县人民政府,2023)。这意味着产科和儿科的患者数量大幅减少,在县域范围内维持多家医院同时运营相关科室已显得力不从心。

按照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助产服务管理的通知》,人口30万以下的县市原则上只需保留一家具备助产能力的公立医疗机构(中国政府网,2024)。这为该县的整合提供了政策依据。

事实上,该县妇女儿童医院的筹建也早有规划,它由原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的妇产科和儿科,以及县中医院的部分科室整合而成,选址在人民医院旧址,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规划床位300张,预计在2025年8月15日投入使用。

从历史的厚重感到现实的无奈,该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和儿科的关闭,折射出县域医疗体系在“人口少、需求降”的新环境下的艰难选择。对患者而言,这一调整意味着就诊路径的变化,但从长远看,将妇产儿科集中到妇幼专科医院,有助于提升服务同质化水平,避免多家机构“吃不饱”的尴尬。

全国医院“合并潮”

该县的案例只是全国范围内一个缩影。近年来,类似的停诊、撤并现象在多个县市上演,背后指向的是一场更大范围的医院合并潮。2025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的合并与整合动作频繁,规模与频次远超往年。据不完全统计,仅上半年就发生了十余起典型合并事件,涉及四川、浙江、河南、上海、吉林、内蒙古、安徽、广东等多个省份。

这种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政策导向

国家层面不断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强调分级诊疗和资源整合。例如,上海市卫健委在《2025年医政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分院区数量要控制在3个以内,直接从政策层面对大规模扩张踩下“刹车”(上海卫健委,2025)

2.经济压力

目前,亏损成为了许多县级医院面临的实际困境,部分医院甚至出现了工资发放困难的情况。维持多个院区或重复建设专科,显然加剧了资金紧张。合并整合成为减少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的必然选择。

3.人口与需求变化

出生率下降是直接推手,全国范围内妇产科业务量普遍萎缩,儿科也因人口减少和就医习惯变化而患者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妇儿专科整合已成常态。

合并潮并非意味着医院体系的“收缩”,而是资源配置的再平衡。过去十余年,公立医院扩张迅猛,“一院多区”几乎成为标配,但如今随着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实施,医疗质量和科研能力成为评价重点,单纯依靠规模已不再可持续。

因此,2025年的合并潮,既是医院“求生存”的自救,也是政策导向下的“主动重组”

以合并促高质量发展

在医院合并潮中,儿科和妇产科成为最频繁被整合的科室。这背后既有现实困境,也有国家政策的考量。近年来,出生人口的下滑趋势导致产科业务量下降,营收受到影响,需求的减少使许多产科科室运营面临困境。而儿科长期存在医生数量不足、工作压力大、收入待遇不匹配等问题,年轻医生进入意愿低,进一步削弱了科室发展。在人口较小的县市,维持多家医院的产科和儿科的运营十分困难。

面对现实困境,国家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资源集中与质量提升

新版《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医院规模和床位数不再是核心指标,“大而全”不再是唯一追求。在此标准下,医院需要集中资源建设重点学科,提高整体诊疗水平,而不是分散在多个院区。医院的科研与教学能力、学科建设深度,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家卫健委,2025)

以某省肿瘤医院为例,其南院区虽为知名大三甲,但在今年也迎来了裁撤,在政策和评审标准的导向下关闭并回归单院区。这一案例清楚说明,医院未来发展方向不再是“摊大饼”,而是“做精做强”。

此前,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关于开展“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行动(2025-2027年)的通知》,提出加强儿科建设,切实提高服务可及性,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国家卫健委,2025)

这些措施说明,国家正通过“整合+扶持”的模式,确保在资源集中后提升服务能力,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出生人口下降、医疗需求转型、财政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资源分散式扩张模式难以为继。整合与合并,不是简单的“收缩”,而是为了集中有限资源,提高医疗质量与效率。对地方而言,该县的案例提醒我们,县域医院要根据人口规模和需求合理布局。

未来,随着国家继续推动医联体建设和医疗资源整合,公立医院体系或将形成“区域性龙头+基层首诊”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儿科、妇产科等科室的整合,是一场阵痛,更是一次转型的起点。

大环境如此严峻下

该如何破局?


医院代理、代表有多难,医疗反腐败的不断进行,国家集采常态化,产品中标价击穿代理商拿货价DRG/DIP推行后,医生看病前都要先算账同时,公立医院亏损严重,回款周期拉长,很多代理商撑不住了更难的是,医药代表还面临合规压力大、裁员降薪风险高的困境。

那么怎样才能找到破局之路?

生成海报

打赏作者

更多
收藏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严禁一切销售、清关广告,违者封号。全球新药、仿制药、特药实时信息,传播药品知识,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长按扫码关注公众号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