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在亚太原发性肝癌专家联盟会议(APPLE)前期,“同肝共济”中日参访交流会在日本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圆满举办。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彭涛教授和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医院院长大植雅之教授为大会主席,来自中国的三十余位肝胆肿瘤领域专家组成学术代表团共赴大阪参与。
会议伊始,在致辞环节中,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医院院长大植雅之教授致欢迎辞,对远道而来的中国同道表示诚挚欢迎与衷心感谢,期待通过此次的深入学术研讨与交流,实现互促共进。随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彭涛教授致辞,本次学术代表团横跨中国多中心、多学科,希望通过今天的交流更好地应对肿瘤这一共同挑战。

大植雅之教授致辞

彭涛教授致辞

致辞环节

一、厚积薄发,大阪国际癌症中心的发展历程与诊疗现状
在学术交流环节,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医院院长大植雅之教授作“大阪国际癌症中心概况”主题报告。大植雅之教授指出,癌症目前位列日本居民死因之首。癌症发病率正逐年大幅上升,虽然发病率仍在攀升,但经人口年龄构成调整后,其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这提示日本癌症死亡人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大植雅之教授还介绍了不同瘤种发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其中胃癌和肝癌的死亡率有所下降,癌症总体五年生存率逐渐稳步提升。随后,大植雅之教授回顾了大阪国际癌症中心的发展历程,中心创立于1959年,为日本第一家专门从事癌症的综合性医院。根据2023年统计数据,中心癌症住院病例数在日本居第三位。主要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药物治疗。手术方面持续优化技术,采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放疗方面采用调强适形放疗(IMRT),并与重离子线中心保持密切合作;药物治疗方面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中国在药物种类上更为丰富。由于日本实行全民医保制度,所有药物均需经过政府认证方可使用。最后,大植雅之教授表示中日两国地理位置邻近,希望双方能在癌症诊疗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

大植雅之教授分享主题报告“大阪国际癌症中心概况”
二、百转新生,免疫治疗时代下中国肝癌转化治疗的经验与思考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廖皓天教授带来了“百转新生——免疫治疗时代下中国肝癌转化治疗的经验与思考”主题报告,从中国肝癌治疗背景、中晚期肝癌转化治疗应用探索及转化治疗的思考三方面进行分享。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和肝癌转化治疗专家共识中均提到转化治疗可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生存获益。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累积,以免疫治疗为基础的转化方案展现出了良好的转化率和安全性,临床应用前景广泛。替雷利珠单抗已在国内获批包括晚期肝癌一线及二线治疗在内的14项适应症,还获得了11项NCCN指南推荐。廖皓天教授介绍了国内多项以替雷利珠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基础的转化治疗探索,验证了一致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转化治疗的重要选择。

替雷利珠单抗在多瘤种展现出一致性的良好生存获益、缩瘤效果明显且耐受性良好

以替雷利珠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兼顾疗效和安全性,是转化治疗的重要选择
最后,廖教授也提出了对于肝胆肿瘤转化治疗的思考。如何提高转化治疗效率、筛选转化治疗获益人群?如何选择合适手术时机、确定后续治疗?诸多问题仍待临床探索。廖教授也分享了其在胆道癌(BTC)患者转化治疗中的心得体会。BTC系统治疗模式不断发展,精准治疗、联合治疗是大势所趋,为BTC转化治疗提供了更有效的方法。在靶向治疗中,基于HERIZON-BTC-01研究结果,泽尼达妥单抗先后获FDA、NMPA批准,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用于治疗HER2阳性BTC的双特异性靶向治疗方案。泽尼达妥单抗在HER2阳性BTC≥2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客观缓解率(ORR)、中位至缓解时间(TTR)、缓解持续时间(DOR)数据,其在HER2阳性BTC患者的转化治疗中具有潜在的临床探索价值。

廖皓天教授分享主题报告“百转新生——免疫治疗时代下中国肝癌转化治疗的经验与思考”
三、匠心独运,胃癌的微创和多学科协作方法
大阪国际癌症中心胃外科主任山本和義教授进行了“胃癌的微创和多学科协作方法”主题报告。内容涵盖日本胃癌概况、胃癌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大阪国际癌症中心胃癌中心介绍及老年胃癌患者康复研究四个部分。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20年统计数据。胃癌发病率居全国第三。尽管随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的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仍是日本的主要癌症之一。胃癌中心多学科团队由外科医生、内镜医生、肿瘤内科医生、牙科医生、整形外科医生、物理治疗师、病房和门诊护士以及营养师组成,每月讨论交流联合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各方面的最新信息。山本和義教授介绍,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有关的肌肉质量下降现象,会对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团队开展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旨在评估运动与营养预康复治疗对老年胃癌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预康复治疗组术前瘦体重的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术前康复营养治疗,特别是在阻力训练外补充β-羟基-β-甲基丁酸(HMB),可能有助于缓解老年胃癌患者术前瘦体重的损失,但该疗法对术后并发症或住院时间没有显著影响。

山本和義教授分享主题报告“胃癌的微创和多学科协作方法”
四、攻坚克难,大阪国际癌症中心肝胆胰腺癌治疗策略
大阪国际癌症中心肝胆胰外科主任久保维彦教授带来了“大阪国际癌症中心的肝胆胰腺癌治疗策略”主题报告。内容围绕肝胆胰外科诊疗介绍、胆道肿瘤的转化手术以及胰腺癌的治疗策略展开。久保维彦教授分享道,中心积极开展肝胆胰肿瘤的手术治疗,介绍了肝胆胰肿瘤手术的数量以及患者生存率情况,包括不同分期肝癌的五年和十年生存率、不同分期的胆道肿瘤的三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以及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和边界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BR-PDAC)患者的生存率情况。对于BTC患者,久保维彦教授指出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因局部进展或转移而无法切除,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化疗效果的改善使更多患者获得手术机会,但此类病例的转化手术结果尚未明确。基于此,中心分析了对无法切除的BTC进行转化手术的结果。2000年至2023年间,621例BTC患者中有74例患者进行了术前治疗,27例不可切除BTC患者行转化治疗,47例可切除BTC患者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在27例患者中,R0切除率为81%,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DFS)率和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43.1%和49.8%。总之,尽管对无法切除的BTC患者进行转化手术的结果并不理想,但吉西他滨+顺铂+S-1或吉西他滨+顺铂+PD-L1单抗等新方案有望改善患者预后。
关于胰腺癌治疗,新辅助治疗对BR-PDAC的益处已获公认。然而,不可切除胰腺导管腺癌(UR-PDAC)患者在长期化疗后进行转化手术的疗效仍存在争议。为此,团队回顾分析了本院对BR-PDAC、不可切除局晚期胰腺导管腺癌(UR-LA PDAC)和不可切除转移性胰腺导管腺癌(UR-M PDAC)的治疗结果。结果显示,UR-LA PDAC组和UR-M PDAC组的术前治疗时间明显更长,UR-M PDAC组接受术前化疗的患者比例明显更高;接受转化手术的UR PDAC患者的治疗效果与BR PDAC组相当。研究表明,UR-PDAC组转化手术后的治疗效果与BR PDAC组相当,充足的术前治疗时间可能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久保维彦教授分享主题报告“大阪国际癌症中心的肝胆胰腺癌治疗策略”

会议讨论环节由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彭涛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张磊教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辉教授、江西省肿瘤医院魏小勇教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黄飞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宗利教授等中国专家与大植雅之教授、山本和義教授和久保维彦教授等日本专家参与,中日双方专家围绕肝癌流行病学、医保政策、多学科协作(MDT)实践、转化治疗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




讨论环节
在肝癌流行病学方面,彭涛教授指出中国通过全民HBV疫苗接种已将青少年HBV感染率降至低于1%,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的比例有所上升,因此肝癌总体发病率未见明显下降。大植雅之教授提到,日本HBV感染率较高,酒精性肝病患病率较低。此外,在胃癌方面,日本每年进行内镜检查的居民比例较高,因此早期发现率较高。彭涛教授和大植雅之教授还交流了医保政策方面的情况,日本的医疗保险覆盖了二代测序,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均纳入医保,但目前尚未覆盖超出指南范围的转化治疗。
在MDT方面,张磊教授与山本和義教授进行了探讨,张磊教授强调了肿瘤患者心理干预的重要性,MDT团队中有心理科医生,且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心理干预有效。山本教授表示目前其科室没有心理干预措施,但未来会尝试引入。
在肝癌的早筛早诊及介入治疗方面,中日专家也进行了交流。中日两国肝癌的生物学行为较为相似,但日本肝癌的早期发现率更高,早期发现是提高肝癌治疗疗效的关键。此外,在中国,中晚期肝癌大多应用介入联合TKI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综合治疗。日本专家表示,在政策引导下,日本居民每年体检比例较高,通过体检可实现肝癌的早期发现。对于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本科室以手术切除为主,很少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由内科进行。
在转化治疗方面,中日专家也进行了讨论。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有不同级别的医院及城市,因此,在推广肝癌转化手术的指导原则或共识时,可能存在不同的情况。转化治疗的可及性不断提升,且治疗费用较低,是医保的常见覆盖项目,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接受转化治疗。
此外,中日双方专家就胰腺癌放疗后转化治疗、肿瘤专科患者管理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在癌症中心管理交流环节中,大阪国际癌症中心教授介绍了肝癌的MDT管理以及大阪重离子线中心。期间,专家们参观了大阪国际癌症中心科室以及大阪重离子线中心,双方专家围绕科室人员培养、学术建设和科研建设经验等进行了交流。
参观大阪国际癌症中心和大阪重离子线中心(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专家合影
总结与展望
本次“同肝共济”中日参访交流会为两国肿瘤领域专家搭建了深度交流的平台,通过主题报告、临床热点讨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双方分享了癌症诊疗的前沿成果、实践经验及管理模式,尤其在肝癌转化治疗、胃癌微创治疗与多学科协作、肝胆胰腺癌治疗策略等领域。此次交流不仅促进了中日肿瘤诊疗理念的碰撞与融合,更为双方在科研创新、多学科协作、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期待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深化肿瘤领域合作,提升肿瘤防治水平,为全球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祉!
编辑:Arrival
审校:Robert
排版:Sophia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
长按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