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全球药品资讯论坛 管理员
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7-5 浏览116
钇起向未来:钇-90树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册研究启航会隆重举行!

2025年6月29日,“钇-90树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册研究启航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远大医药申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肝胆胰外科专业委员会发起,由全国19家权威医疗中心共同参与,旨在通过高质量的多中心协作,凝聚专家共识、统一研究标准,为后续钇-90树脂微球的临床实践规范化和数据可比性奠定基础。


图1. 钇-90树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册研究启动仪式暨合影


大会主席团致辞


► 主持人:卢倩教授


会议伊始,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董家鸿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樊嘉院士、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俭教授分别发表开场致辞。各位专家指出,在规范化诊疗体系构建与多学科协作模式深化推动下,我国肝癌临床治疗水平迅速发展,患者远期治疗效果得到改善。作为肿瘤介入治疗领域的前沿突破,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SIRT)为肝癌转化降期治疗注入了新活力,该疗法已获国内外多项权威指南推荐,临床应用覆盖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治疗病例超15万例,并纳入欧美多国医保体系。当前,钇-90树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册研究已在国内正式获批,期待与会专家通过跨学科智慧碰撞,共同推动肝癌综合治疗模式创新发展,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图2. 董家鸿院士致辞


图3. 樊嘉院士致辞


图4. 秦叔逵教授致辞


图5. 周俭教授致辞



临床新篇:钇-90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


► 主持人:李涛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荚卫东教授全面阐述了钇-90在肝细胞癌(HCC)治疗中的应用。首先,荚卫东教授对中国HCC的治疗现状进行了剖析。他指出,中国是肝癌大国,肝癌年新发病例和病死人数分别占全球的46.7%和47.2%,五年生存率仅14.4%,远低于日本、韩国等国家。我国肝癌患者中位诊断年龄为55岁,且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初始可切除率仅为15%-30%,这使得临床上亟需有效的转化治疗手段。随后,荚卫东教授详细介绍了钇-90 SIRT治疗HCC的临床探索成果。放射性肝段消融(RS)是当肿瘤局限于1-2个肝段时,使用高剂量的钇-90 SIRT对肝段内病灶进行放疗栓塞,可使治疗病灶消融和灌注肝段萎缩,研究数据显示其可达到根治效果,如Salem 2021年的研究纳入162例单个肿瘤直径≤8cm的HCC患者,最佳ORR达88.3%,2年OS率高达94.8%;放射性肝叶消融(RL)适用于肿瘤局限于单侧肝叶的患者,Gaba等2009年的研究发现其可为后续手术切除创造条件。荚卫东教授还强调,钇-90 SIRT在肝移植前的降期/桥接治疗中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一项汇总分析显示,其转化降期成功率可达45.9%-80.6%。此外,钇-90 SIRT联合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手段的协同增效作用也成为焦点。研究表明,钇-90 SIRT可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激活,与免疫治疗存在协同作用,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最后,荚卫东教授总结道,钇-90 SIRT在HCC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无论是在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疗、肝移植前的桥接治疗,还是中晚期肝癌的转化降期及姑息治疗中,均能为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未来,随着钇-90树脂微球肝癌II期注册研究的开展和治疗经验的积累,钇-90树脂微球将有望成为HCC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我国肝癌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图6. 荚卫东教授分享《钇-90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主题报告


大咖论钇


► 主持人:张雷达教授


在荚卫东教授分享后,众多专家就钇-90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临床经验、优势与挑战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冯晓彬教授指出,当前钇-90治疗面临超说明书用药的困境,但从临床实践来看,其疗效显著,且在肝细胞癌治疗上具有明显优势。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刘炎锋教授表示,钇-90可用于不同分期的肝癌患者,在早期肝癌治疗中,可实现放射性消融的根治性效果;在中晚期则可作为降期转化、缩瘤姑息等治疗手段。深圳市人民医院刘利平教授则从粤港澳大湾区的角度,阐述了钇-90治疗的重要意义。她表示,钇-90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为当地患者提供了可及的高效治疗方法,并且在医保报销政策的支持下,有望进一步造福更多患者。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马魏杰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钇-90治疗突破了传统肝癌治疗的边界,但在剂量核算、联合治疗策略以及个性化治疗方案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此外,他还提到,高昂的治疗价格限制了部分患者的接触范围,呼吁政策倾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河南省肿瘤医院万百顺教授则提出了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是钇-90与全身治疗的时机安排尚未统一;二是钇-90的根治性作用可能会改写转化治疗和新辅助治疗的终点。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汪珍光教授回顾了15年前接触钇-90治疗的经历,强调了其在临床中的神奇疗效。他提出,严格把握适应证是钇-90治疗的关键,同时应积极推动其国产化,以惠及更多患者。汪珍光教授还表示,结合我国特色的肝癌特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图7. 教授讨论


精准护航:钇-90技术操作质量控制标准


► 主持人:郭武华教授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琳教授在会议上就钇-90树脂微球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的全流程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阐述。张琳教授首先介绍了患者筛选标准,要求患者确诊为肝脏恶性肿瘤且存在手术切除或消融禁忌,或拒绝接受上述治疗。纳入标准包括可测量肿瘤病灶、预期生存期大于3个月、ECOG PS评分为0-2、ALBI评分为1-2、无广泛肝外病灶等。然后,张琳教授针对不同病灶分布,分别介绍了放射性肝段消融、放射性肝叶消融以及双肝叶多发病灶的治疗策略。张琳教授还详细阐述了Mapping流程,包括完善检查以及术中锥形束CT(CBCT)的精确显示,强调在精准外科理念下对靶血管优选和肝脏保护,同时关注风险血管处理。张琳教授还介绍了体表面积估算法、MIRD单房室模型法和分区模型法等剂量计算方法,指出需依据肿瘤生物学特性等多因素进行个体化剂量设计,明确不同类型治疗的推荐剂量。


此外,张琳教授介绍了钇-90树脂微球治疗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流程。术前需在Mapping评估后1周内实施治疗;术中需完善全肝CBCT,确保导管位置准确,微球分布均一;术后管理包括术后剂量验证,推荐在注射后24小时至48小时内进行SPECT或PET扫描。术后随访频率与内容也得到明确,疗效评估指标结合了多种检查结果,常见的不良事件可通过对症治疗管理。


图8. 张琳教授分享《钇-90技术操作质量控制标准》主题报告


大咖论钇


► 主持人:邵海波教授


在张琳教授分享后,专家们围绕新型生物标志物、钇-90治疗成功要素及联合治疗优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马婧嶔教授提出,除常规肝功能和肿瘤负荷外,肿瘤病理类型、基因学检测结果、肝硬化分级分期等对钇-90治疗转化成功率有重要影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邵海波教授赞同马婧嶔教授的观点,强调病理评估和回撤式给药等技术手段在钇-90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分享了根据不同治疗目的调整剂量的经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家平教授介绍了广东省在钇-90治疗开展方面的进展和挑战,指出质控、药占比、环保政策等因素对开展的影响,并强调了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畅教授提到,钇-90治疗的适应证广泛,但在患者筛选和术前多学科评估方面要更加严谨。华西医院在开展钇-90治疗时,倾向于选择有商保的患者或通过 GCP、IIT 研究来帮助患者。其所在医院在吴院长的带领下,快速通过了环评及卫评验收,并且在钇-90国产化方面具有地理优势,期待未来能覆盖更多患者人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林征宇教授提出了“泛转化”概念,认为除了外科手术切除外,一些原来不能做根治性消融的患者通过钇-90治疗达到一定条件后也可视为成功转化。他还强调了关注放射剂量动态变化的重要性,以避免周围脏器受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郑杰教授表示,其所在中心在钇-90治疗方面有一些前期经验,分享了其处理大肝癌患者分流问题以及联合靶免治疗方面的经验和看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卫忠教授分享了其所在医院开展钇-90治疗的经历,强调了生物标志物的重要性,并期待通过II期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钇-90联合靶免治疗的效果。


图9. 教授讨论


上下求索:钇-90剂量测算模型介绍


► 主持人:李佳睿教授


精准的剂量计算对于钇-90治疗至关重要。佛泽医药陈默总监依据最新的国际指南——2021年欧核指南,在会上系统汇报了钇-90剂量学的方法和原理。她指出,DOSISPHERE-01研究显示,标准化剂量给药组和个性化剂量给药组的中位生存期相差高达16个月,这凸显了推行钇-90个性化剂量计划与验证的必要性。临床常规使用的剂量计算方法——分区模型法,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第一,钇-90无生物代谢,体内分布被视为固定;第二,计算出的核素剂量是区域内的平均计量;第三,β射线的最远分布距离是11mm,因此在以厘米为剂量单位的器官或者分区内,默认β射线能量完全沉积于分区中。基于上述假设就可以完成分区模型计算。而体素剂量学则基于三维体素⽹格,对每个体素单独计算吸收剂量,生成三维剂量分布图,能够反映组织内部的剂量不均匀性。简而言之,分区模型简单易用但无法反映剂量不均匀性;体素方法可提供精确的三维剂量分布,但需要高质量的SPECT/CT或PET/CT图像和专业软件。她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可先使用分区模型进行初步评估,如治疗前评估和肺部安全评估,再根据需要开展体素级别的剂量计算,如治疗后验证和治疗优化调整。此外,她提到体素剂量学可采用局部能量沉积法或蒙特卡洛法;应用分区模型时,需要将肝脏划分为不同的感兴趣体积(VOI),每个VOI对应不同的细胞群或组织区域,这种分区是准确剂量评估的基础,其中双VOI法则可在结合解剖结构采集计数,且只需勾画一次。此外,她分享了自己团队开发的剂量计算软件,并提到软件在国内的支持率已超过90%。 


最后,她总结道,高质量的图像是做精准的剂量计划和验证的根本;其次,VOI勾画非常关键,双 VOI 法是能够保证剂量计算准确性的基础;三维体素法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中剂量热冷点分布信息,可以作为后续临床剂量效应分析的重要参数。


图10. 陈默总监分享《钇-90剂量学分区模型与三维体素法计算》主题报告


大咖论钇


► 主持人:颜志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颜志平教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随后围绕钇-90的剂量问题与疗效的关系,以及多学科团队(MDT)在钇-90治疗中的作用展开了深入讨论。


首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曙光教授指出,当前MAA与钇-90树脂微球的实际生物分布存在差异,影响剂量预测准确性,且相关流程缺乏标准化。此外,非刚性器官位移问题和设备代际差异也给图像采集带来技术难题。此外,陈曙光教授呼吁建立标准化随访方案以积累高质量数据,同时强调多学科协作是克服技术挑战的关键。随后,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李灵教授分享道,钇-90治疗HCC的疗效明确,当前需重点关注安全性问题。他结合自身临床经验表示,采用逐支逐级血管造影技术精准避开胆囊动脉,能够有效保护正常肝组织。最后他强调,多学科协作有助于优化从剂量计算到临床实施的全程管理。紧接着,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张琳教授指出,剂量设定首先要遵循安全性与个体性的平衡,应当规避单纯追求高剂量的风险。其次,剂量计算并非单一科室职责,最终剂量需通过MDT共同制定,确保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接下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宋进华教授补充道,钇-90治疗初始即强调剂量规划,有助于明确钇-90的疗效和治疗的科学性。此外,他还分享经验,建立跨科室手术群实时通报患者治疗进度与转运节点,可以确保治疗全流程无缝衔接,提升效率与安全性。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梁子威教授指出,钇-90技术的核心在于确保足够的安全剂量和治疗范围,但现有临床模型和方案有待优化。梁子威教授透露,为实现体数级的剂量方案制定,目前在张琳教授的带领下,正利用PET/CT和蒙特卡洛法进行全身术后剂量验证。最后,颜志平教授强调,确保安全性才能确保临床疗效,现有的剂量计算方法MAA仍有待优化。


图11. 教授讨论


未来可期:钇-90 HCC注册研究介绍


► 主持人:董家鸿院士 秦叔逵教授


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临床医学部张诗民博士详细介绍了钇-90 HCC注册试验ST561-1研究。该研究是一项全国多中心、随机、阳性治疗平行对照、开放标签试验,旨在评估钇-90树脂微球注射液联合卡瑞利珠单抗和/或阿帕替尼以及单用钇-90树脂微球注射液,对比经肝动脉化疗栓塞(cTACE)治疗不可手术或消融、非转移性肝细胞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图12. 董家鸿院士与秦叔逵教授进行主持


图13. 张诗民博士分享《钇-90 HCC注册研究介绍》主题报告


大会总结


最后,董家鸿院士与秦叔逵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会议,专家们认为钇-90在肝癌治疗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与独特价值,其疗效在多种临床场景中得到初步验证,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然而,专家们也坦诚地指出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如适应证的精准界定、治疗方案的优化以及如何提高治疗的可及性和患者可负担性等。未来,在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带领下,亟需开展更多大规模、多中心的钇-90树脂微球临床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在肝癌治疗中的最佳应用策略。同时,推动相关政策改进,如医保政策的调整、药品监管的优化等,对于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促进钇-90树脂微球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撰写:Atopos

审校:Arrival

排版:Kenken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

打赏作者

更多
收藏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严禁一切销售、清关广告,违者封号。全球新药、仿制药、特药实时信息,传播药品知识,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长按扫码关注公众号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