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全球药品资讯论坛 管理员
健康知识 7-2 浏览132
2025 ASCO | 关注肿瘤患者肌肉量,Why to do,How to do,What to do and Future?

前言

2025年ASCO年会已圆满落幕,会议公布的肿瘤领域前沿进展令人目不暇接。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在日间领域耕耘十余年的刘巍教授、王闫飞教授团队在大会公布了“中国门诊癌症患者的肌肉质量评估:不同方法的比较及其与生存率的关联”的研究结果1。该研究亮相ASCO,旨在呼吁广大医务工作者对门诊以及日间治疗的癌症患者肌肉减少的评估与干预给予关注,这对患者的长期生存具有深远意义。鉴于此,医脉通特邀王闫飞教授接受深度访谈,围绕门诊癌症患者肌肉量减少的评估方法、重要性、内在机制以及干预策略等关键议题进行全面阐述,并就日间病房的营养管理经验展开精彩分享,并特邀刘巍教授进行精彩点评,现整理访谈精要如下,以飨读者。


专家简介

刘巍 教授

  •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支持治疗科&日间化疗病区主任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头颈肿瘤MDT内科组核心专家

  • 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整体支持认证专家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肿瘤姑息治疗与人文关怀分会(后更名为肿瘤舒缓治疗学分会)创始主任委员


王闫飞 教授

  • 北京大学 医学博士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副主任医师 日间化疗病区副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肿瘤化疗营养专家协作组委员、秘书

  •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特医食品协作组委员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日间医疗发展模式与管理评价体系研究项目”专家委员

  •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健康科普专家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消化道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北京抗癌协会早癌筛查专委会青年委员

  • 主持科研基金6项

  • 以第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文章十余篇

  • 参编、参译书籍4部



Why to do:

循证力证:关注肿瘤患者的肌肉量减少具有重要意义


王闫飞教授

肌肉量评估对于肿瘤患者至关重要。长期以来,肿瘤学界已充分认识到营养不良对肿瘤患者的不良影响。然而,更为细化的研究表明,真正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并非单纯的体重或体质量指数(BMI),而是体重构成中的肌肉与脂肪比例2。众多循证证据证实,肌肉量减少会降低抗肿瘤药物的疗效,增加不良反应,降低生活质量,并缩短总生存期3


目前,尽管全球领导人发起的营养不良评定(诊断)标准共识 (GLIM)已将肌肉量减少列为三种表现型指标之一,但对具体的评估方式及标准,业内尚未达成共识,导致临床实践中肌肉量评估存在较大空白。我中心此前的横断面研究显示,35.1%的日间患者存在肌肉量减少,以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作为对比,纳入任何一种肌肉量评估方式,均可以提高GLIM标准诊断营养不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4。本次ASCO年会上发表的研究进一步扩充了相关数据,就不同的肌肉量评估标准进行了比较。



How to do:

ASCO中国之声:生物电阻抗分析是评估门诊癌症患者肌肉质量减少的重要方法


王闫飞教授

在2025年ASCO年会上,我中心的一项研究聚焦于门诊癌症患者肌肉量评估,以壁报形式在会议上展示。该研究旨在评估接受门诊抗肿瘤治疗——亦即日间抗肿瘤治疗的癌症患者的肌肉量减少(MMR)情况,对比不同评估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同时探究MMR和低肌肉力量与患者一年生存率的相关性1


在临床实践中,双能X线法是评估肌肉量减少的金标准,但其在大多数临床场景中难以普及。CT图像计算肌肉量指数(MMI)具有较高准确性,被认为是双能X线法的良好替代,但由于CT诊断需要影像科配合截取图片,使用专用软件勾画计算,临床应用存在不便之处。因此,我们将CT诊断的MMI与临床常用的小腿围(CC)测量、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得出的四肢骨骼肌量指数(ASMI)和去脂质量指数(FFMI)以及手握力评估等方法进行了比对。研究共纳入312例患者,结果显示,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诊断的去脂质量指数及四肢骨骼肌指数与CT诊断的肌肉质量指数相关性良好,表明生物电阻抗是临床可行的肌肉量评估方法。此外,低握力与患者一年死亡率相关,提示我们应关注肌肉功能评估1该研究强调了在临床中选择生物电阻抗分析法进行肌肉量评估的可行性,并凸显了肌肉量及功能评估在肿瘤患者中的重要性



What to do:

从发生机制入手:全身炎症反应及代谢改变是肌肉流失的重要因素


王闫飞教授

肿瘤患者的肌肉减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肿瘤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问题,这与肿瘤本身导致的进食梗阻、食欲下降和厌食,以及抗肿瘤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腹泻、口腔黏膜炎等症状相关,通过多方面因素影响患者摄食和消化吸收功能。热量和蛋白质摄入或吸收不足会导致肌肉蛋白质合成不足,进而引发肌肉量减少3


此外,肌肉量减少是肿瘤恶病质的典型表现之一,与患者体内的炎症状态密切相关。肿瘤会激活全身炎症反应,导致促炎因子和转录因子核因子κB的释放,造成身体能量的过度消耗。这种高分解代谢状态会促使肌肉蛋白分解,导致肌肉量减少、人体成分改变和肌肉功能下降,最终影响预后3


化疗也是导致肿瘤患者肌肉量减少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化疗可能影响葡萄糖代谢,进而削弱线粒体的氧化能力,导致能量衰竭和脂质沉积,引起骨骼肌能量代谢改变和肌细胞内脂肪浸润,加剧体重丢失和肌肉萎缩5-6。此外,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以及激素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系统性治疗都可能对机体组成和肌肉强度产生实质性影响3



如何干预?提升认知,常规筛查,营养先行,系统抗炎,运动干预,药物辅助


王闫飞教授

目前,肿瘤患者肌肉量减少的诊疗现状不容乐观,业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较低,存在较大空白。因此,提高医务人员对肿瘤患者肌肉量减少的认识,并将其纳入常规筛查至关重要。对于初始存在肌肉量减少或治疗过程中新发肌肉量减少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干预。


治疗策略中,营养干预是核心。需确保患者摄入充足能量和蛋白质,尤其是蛋白质摄入要100%达标,以提供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同时,关注特殊营养素如免疫营养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调节人体炎症反应,减少肌肉分解代谢,改善食欲,增加瘦体重,促进免疫功能,提高患者抵抗力7-11。相关研究表明,对比接受肠内标准营养治疗组,接受富含ω-3脂肪酸的免疫营养治疗组的存活时间比对照组生存时间延长17个月(35个月 vs 18个月)12。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鱼油,常见于深海鱼类,也可通过口服鱼油胶囊补充。目前,肿瘤型肠内营养乳剂也含有该成分,适用于肿瘤营养不良或肌肉量减少患者13。这类肠内营养乳剂已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14,对于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可医保报销,有助于减轻肿瘤患者的经济负担。


除了营养干预之外,运动康复和药物干预也在肿瘤患者肌肉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多项研究在尝试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促进患者的院外运动康复。同时,经典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孕酮类药物、奥氮平等在改善患者食欲、维持患者体重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增加肌肉量方面缺少有力证据。目前在研的诸多新药如GDF-15抑制剂3也在尝试解决患者的恶病质和肌肉量减少问题,有望改变未来治疗格局。



日间患者营养不良及肌少症高发,多学科团队打造个体化支持治疗路径


王闫飞教授

日间治疗模式正在成为肿瘤系统治疗的主流模式,极大提高了医疗可及性、缩短了患者的治疗等候时间。但日间治疗常因周转迅速、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患者在院时间短,使得其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被忽视。


我中心前期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接受日间治疗肿瘤患者中24.2%存在营养风险,31%存在营养不良,显示日间患者依然存在普遍的营养问题,需要接受常规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不良评定4


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中心在刘巍主任倡导下建立了由日间病房医生、日间病房护士、支持治疗科医生、临床药师和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进行包括营养不良干预在内的肿瘤相关症状与不良反应管理。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患者教育活动,并进行相关科研教学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整合支持治疗的日间治疗服务模式、日间患者的肿瘤营养规范化管理模式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的多项奖项。2024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日间化疗病区被国际癌症支持治疗协会(MASCC)授予癌症支持治疗卓越中心的荣誉称号。目前MASCC指定的癌症支持治疗中心在全球共32家,我中心为国内首家,亚洲第2家。



Future:

ASCO营养研究亮点:人工智能平台或为营养管理助力


王闫飞教授

在本届ASCO年会上,有多项营养相关研究进展值得关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良对肿瘤患者预后影响:部分研究关注营养不良如何影响肿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尤其是体成分对抗肿瘤治疗毒性和安全性的影响。

(2)饮食模式与运动干预:一些研究探索了饮食模式和运动干预对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效果。

(3)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营养领域的应用:一项研究评估了人工智能平台Ina提供的营养指导与人类注册营养师建议的等效性。研究显示,Ina在平均总分上优于营养师回答者综合平均总分,且响应速度更快,可读性更强,为解决营养师资源有限、满足患者营养咨询服务需求提供了可行方案15


点评




刘巍教授

在肿瘤诊疗领域,患者营养指导与干预已成为抗肿瘤全程管理的核心环节。国内外权威指南明确指出,涵盖营养治疗的肿瘤支持治疗应在患者初诊时,与手术、放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同步规划、协同推进。近年来,在肿瘤多学科专家团队的不懈探索下,营养治疗领域研究成果丰硕,不仅在肿瘤恶液质机制、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研发等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更通过标准化营养干预流程的建立,实现了从临床研究向常规诊疗的有效转化。这些实践成果显著提升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耐受性,标志着营养治疗已从辅助手段升级为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支柱,为广大肿瘤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与康复可能。


近年来,肌肉量减少在肿瘤治疗领域备受国内外专家关注。研究证实,肌肉量下降不仅会削弱抗肿瘤药物疗效、加剧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更会显著缩短总生存期。如何早期识别肌肉量减少、明确病因并实施精准干预,已成为临床亟需攻克的重点与难点。


依托成熟的日间治疗体系与深厚临床积淀,我中心以多学科协作与精细化管理为特色,为肿瘤患者提供全周期优质诊疗服务。前期研究发现,日间治疗患者普遍存在营养风险高、肌肉量减少等问题,基于此,团队持续聚焦肿瘤患者肌肉量相关研究。此次在ASCO年会上发布的成果,旨在建立门诊及日间病房肿瘤患者肌肉量标准化评估方案,着力解决行业内评估标准不统一、临床推广困难的痛点。


作为国内首家MASCC认证的卓越中心,我们始终秉持创新驱动理念,深耕肿瘤支持治疗领域的模式探索、实践应用、人才培育与循证研究。未来期待与更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肿瘤综合治疗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参考文献:

1. Yanfei Wang, et al. Muscle mass evaluation among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in Chin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ethods and 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 2025 ASCO. Abstract 12080.

2. PRADO C M,et al.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sarcopenic obesity in patients with solid tumours of the 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Lancet Oncology, 2008, 9(7):605⁃607.

3.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营养专业委员会.肿瘤相关性肌肉减少症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J].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2022,9(1):24-34.

4. Wang Y, et al. Body Composition Measurement Improved Performance of GLIM Criteria in Diagnosing Malnutrition Compared to PG-SGA in Ambulatory Cancer Patients: 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Nutrients. 2021;13(8):2744. Published 2021 Aug 10.

5. 魏慧君,等.Warburg 效应及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J].中国肺癌杂志,2015,(3):179-183.

6. Nam M, et al. Glucose limitation protects cancer cells from apoptosis induced by pyrimidine restriction and replication inhibition. Nat Metab. 2024;6(12):2338-2353.

7. Yan S,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System Cancer: A Meta-Analysis. Nutr Cancer. 2020;72(7):1098-1114.

8. Pan L, et al. Omega-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Can Reduce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Nutr Cancer. 2022;74(3):840-851.

9. 徐临砚,马怀幸,李苏宜.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与炎症因子作用的 Meta 分析[J].中国肿瘤外科杂志,2021,13(5):458-467.

10.  Tao X, Zhou Q, Rao Z. Efficacy of ω-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A Meta-Analysis. Int J Clin Pract. 2022;2022:6564466.

11.  靳智勇,任海燕,梁俊国.肠内营养辅助治疗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及对免疫能力、愈合进程及营养恢复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33(7):1076-1081.

12.  Fuchs-Tarlovsky V, et al. Predicting Survival Outcomes at Five Years Following Administration of Omega-3 Long-Chain Fatty Acids in People Living with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Head and Neck. Journal of Nutrition Research. 2023;11(2):69-77.

13.  肠内营养乳剂(TPF-T)说明书,2024年05月,费森尤斯卡比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14.  2024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15. Marissa Buchan, et al. Equivalence of Ina, an AI-based nutrition platform, to human dietitians for counseling patients with cancer. 2025ASCO. Abstract 12117.




编辑:Dreams

审校:Dreams

排版:Kenken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

打赏作者

更多
收藏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严禁一切销售、清关广告,违者封号。全球新药、仿制药、特药实时信息,传播药品知识,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长按扫码关注公众号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