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我国化妆品出口持续增长的态势来看,中国化妆品出海已经起势,并且在当前国内市场增长趋稳的大环境下,中国化妆品产业更加坚定了开拓新兴市场,寻求国际化发展的信念
2024年,国内化妆品消费总体金额略有下降,但中国本土品牌国内销售额逆势上涨,国产替代趋势有所显现。同时,我国化妆品出口取得增长10.8%的喜人成绩,为2025年的开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5年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社会消费品零售数据:首季度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消费品零售额1149亿元,同比增长3.2%,恢复了正增长态势。在进出口方面,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首季度,我国化妆品类商品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6亿美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6%。其中,进口额为40.3亿美元,同比下跌3.1%,出口额为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
然而,今年外贸形势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在此大背景下,化妆品供应链将承受前所未有的高压,化妆品企业也将面临一系列发展挑战。中国化妆品产业势必将经历“阵痛”,才能在新的国际经贸关系格局下找到破局之法。
进口持续调整
我国化妆品进口自2018年增速达到67%的高点之后增长持续放缓,2022年以来进入负增长。2025年一季度,进口额同比下跌3.1%,延续了缩减态势。一季度,我国化妆品进口来源地仍主要集中于欧美和日韩地区,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法国、日本、韩国、美国和英国,占据了进口总额的80.2%。
一季度,我国自法国进口化妆品总额达11.5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29.6%,在经历2022-2024年连续三年下滑后,首次实现2.6%的同比增长,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同期,日本对华化妆品出口延续下行趋势,继过去三年年均下滑19.8%后,今年一季度同比再降12.1%。韩国市场则实现触底反弹,在连续三年负增长后,一季度获得4.3%的同比增幅。
但美国对华化妆品出口持续低迷。自2022年起连续3年负增长,增速分别为-1.2%、-25.0%和-3.4%。今年一季度同比降幅进一步扩大至20.5%,在我国前十大化妆品进口来源地中降幅居首。美国一季度对华出口化妆品3.7亿美元,仅相当于2021年同期水平的60%左右。
我国化妆品进口市场第六至第十位依次为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泰国和德国,合计占比达11.8%。其中,泰国首次跻身我国前十大进口来源国,一季度对华出口化妆品金额达0.6亿美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并以34.2%的同比增幅位居十大进口国之首。
值得关注的是,泰国品牌MISTINE(蜜丝婷)自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表现亮眼。其明星产品“小黄帽”防晒霜自2021年起持续领跑中国防晒护肤品市场。腮红、口红等彩妆产品也深受消费者青睐,展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业内专家表示,泰国化妆品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体现了东盟国家美妆产业快速崛起的发展态势。
从进口产品类别来看,与以往一致,我国一季度进口最多的化妆品类别是美容护肤品,香水则首次超过身体护理品,跻身我国第二大化妆品进口类别。头发护理品为进口增长最大的品类,同比增长22.9%,进口额达到2.1亿美元,逆转了去年全年下跌4.7%的颓势。
在进口化妆品21个细分领域中,有9种产品的进口实现了正增长,其中指(趾)甲化妆品和剃须用制剂大幅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128.9%和70.3%。指(趾)甲化妆品的最大进口市场为法国,今年首季度取得了71.7%的增长,而德国则取得了274.4%的超高速增长,成为带动指(趾)甲化妆品进口增长主要原因。剃须用制剂的主要进口市场为意大利、英国、日本和美国,而今年首季度美国此产品对中国出口的增速达到了惊人的1765.6%,且出口额已达到了2024年全年的58.1%。
出口稳步增长
2025年首季度,我国化妆品出口不负众望,出口额达16.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出口前五大市场分别是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英国和日本和韩国,占我国化妆品出口总额的45.9%。
美国和中国香港仍稳居我国化妆品出口前两大市场。今年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化妆品达3.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9.2%;对港出口1.9亿美元,占比11.1%,两者合计占比超三成,显著领先其他市场。
其中,对美出口延续增长势头,一季度同比增长18.4%,增速较往年进一步提升,并实现连续五年正增长。相比之下,对港出口在经历2023年(+11.4%)和2024年(+4.2%)的增长后,今年首季度同比下滑13%,市场表现有所回落。
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对印度尼西亚化妆品出口近年持续高速增长。自2021年起,印尼市场表现亮眼,2023年和2024年均位列我国第五大化妆品出口市场。今年一季度,对印尼出口同比激增147.9%,单季出口额已达去年全年的30%,充分彰显我国化妆品在印尼市场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
我国化妆品进口市场六至十位依次为荷兰、俄罗斯、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合计占比达14.6%。出口方面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对俄出口自2021年起保持增长趋势,2024年仅微增0.7%,但今年一季度强势反弹,同比增幅达42.5%;对韩出口虽维持了长达十年的增长周期,却在2024年陷入停滞,今年一季度出现6.9%的同比下滑,为近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与进口类似,我国2025年首季度化妆品出口金额最大的产品类别是美容护肤品,出口额为9.6亿美元,同比增长16.6%,前五大出口市场为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尼西亚、英国和荷兰。其中,对印尼出口增长199.4%,几乎翻了一倍,但对中国香港出口下跌19.0%。出口额第二大的产品类别为身体护理品,同比增长4.5%,出口额为2.5亿美元,前五大出口市场为美国、日本、中国香港、英国和马来西亚,其中英国市场同比大增57.0%,美国市场也取得了20.7%的可观增长,中国香港则下跌15.3%。
从细分领域来看,在美容护肤类产品中,我国出口以护肤和彩妆类产品为主,其中彩妆类产品(粉、眼用化妆品、唇用化妆品)出口额达3.9亿美元,占美容护肤类产品出口总额的41.0%。身体护理产品中,盥洗用品出口额最大,达1.6亿美元。
国际贸易格局深度调整
当前,我国化妆品市场进入平稳发展期,进口规模结构性调整,出口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产业国际化进程持续推进。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供应链重构加速的背景下,化妆品国际贸易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美化妆品贸易呈现新格局
美国作为我国重要的化妆品贸易伙伴,双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对美化妆品出口快速增长,同时自美进口呈现调整态势,贸易差额从2020年的11.2亿美元缩减至2024年的3.1亿美元,反映出双边产业互补性不断增强。
从进口端看,我国化妆品原料供应体系日趋完善。目前自美进口原料主要集中在卡波姆、硅油及部分活性成分等领域。随着国内供应链水平提升,除部分高端生物活性成分外,多数原料已实现本土化替代或多元化采购。成品方面,在华美妆品牌通过全球化产能布局,市场供应保持稳定。
出口方面,我国化妆品产业链优势显著。在原料领域,透明质酸、维生素等产品占据全球主要市场份额;包材产业凭借完整供应链体系,为国际品牌提供重要支持。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下,相关企业正积极优化全球布局,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专家表示,中国化妆品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通过持续提升创新能力、优化供应链体系、拓展多元化市场,行业将更好地适应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同时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合作,构建更加稳健的国际贸易格局。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
近期,面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4月以来,多部门协同发力:商务部联合六部委启动“购在中国”系列活动,15家电商平台推出多项举措畅通外贸内销渠道;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离境退税政策扩大入境消费的通知》,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第137届广交会吸引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采购商参会,创历史新高;国家发改委发布《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
中国化妆品产业展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一方面,在东盟、日韩、中东等国际市场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内需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当前形势下,行业正加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产业结构、拓展多元市场等方式增强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化妆品企业正积极调整全球布局,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驱动下,行业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未来,随着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化妆品企业将在国际市场上展现更大活力。
(作者为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化妆品分会)
编辑:李咏诗
版式编辑:陈铁毛
审校:马飞、张松
www.yyjjb.com.cn
洞悉行业趋势
《中国处方药》
学术公众号
聚焦药学学术和循证研究
终端公众号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