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全球药品资讯论坛 管理员
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5-20 浏览41
精准靶向,突破耐药:伊那利塞重新定义治疗标准,革新HR+乳腺癌临床实践

前言

2025年3月11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伊赫莱(通用名:伊那利塞片/Inavolisib)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包括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复发)、PIK3CA突变、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作为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为PIK3CA突变的HR+/HER2-乳腺癌患者带来精准、高效、安全的治疗选择,革新了HR+/HER2-晚期乳腺癌的临床实践。本期医脉通主办的名咖会客厅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宋传贵教授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郝春芳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罗婷教授接受访谈,围绕伊那利塞的获批进行深入解析,探索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与安全性管理策略,共同展望HR+/HER2-晚期乳腺癌精准诊疗的未来发展。



2025年3月11日,NMPA正式批准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氟维司群用于内分泌治疗耐药(包括在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复发)、PIK3CA突变的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成人患者。结合我国HR+/HER2-晚期乳腺癌治疗现状,请您谈谈对伊那利塞获批的看法?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非常荣幸能够邀请到郝春芳教授和罗婷教授,共同聚焦伊那利塞如何重新定义治疗标准,革新HR+乳腺癌临床实践这一主题进行圆桌访谈。首先,想请两位教授结合我国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现状,谈谈对于伊那利塞获批的看法




郝春芳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近年来,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进展,其中靶向药物联合内分泌治疗已成为优选治疗方案。除CDK4/6抑制剂外,PI3K抑制剂伊那利塞也已获批上市,为临床治疗带来新的靶向治疗选择。伊那利塞精准聚焦于伴有PIK3CA突变的乳腺癌患者群体。既往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存在明确的耐药因素且预后较差1-2,其治疗需求在临床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随着对PIK3CA靶点研究的不断深入、PI3K药物研发的持续突破,以及临床研究对其显著疗效的进一步验证,这一领域的进展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曙光。伊那利塞III期核心临床研究INAVO120结果表明,针对PIK3CA突变HR+/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的治疗方案,显著优于传统的哌柏西利联合氟维司群方案(mPFS:15.0个月 vs. 7.3个月,HR 0.43,P<0.0001)3。所以,伊那利塞适应症的获批,我想无疑为伴有PIK3CA突变的内分泌耐药的难治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方向,有望改变其治疗格局。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HR+/HER2-乳腺癌一旦进入晚期,CDK4/6抑制剂无疑是当前的重要选择。然而,CDK4/6抑制剂并不能够解决临床面临的所有问题。随着精准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关注靶点治疗,针对PIK3CA突变,“有靶打靶”是优先遵循的原则。事实上,PIK3CA作为PAM通路中的重要靶点,长期以来都备受关注。然而,尽管国际上已有针对该靶点的相关药物获批,但对于中国患者来说,这些药物的可及性一直是个难题。


今年3月,PI3K抑制剂伊那利塞的获批上市,终于为中国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这一药物的到来,不仅填补了临床上针对PIK3CA突变治疗的空白,同时也解决了许多医生和患者的困境。在过去,尽管医生们清楚PIK3CA突变的临床意义,也知道相关药物能够带来显著疗效,但由于药物可及性差,许多患者无法获得有效的靶向治疗。所以,伊那利塞的出现满足了许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过,药物的可及性还与经济负担密切相关。我们期待伊那利塞能够尽快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以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进一步提升药物的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能够从中受益。目前,我们已经看到了伊那利塞带来的曙光,相信其后续的医保谈判和纳入进程将稳步推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感谢两位教授以专业视角进行的观点分享。在HR+/HER2-乳腺癌患者中,高达40%存在PIK3CA突变4。令人欣慰的是,针对此类突变,精准靶向治疗药物伊那利塞的可及,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武器,有效突破耐药困境,显著改善患者的PFS和生存预后。与此同时,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任何新药的临床应用需要解决药物可及性的问题,希望其尽快纳入医保支付体系,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PIK3CA突变患者而言,实现精准治疗的前提还在于突变检测的普及化与准确性。未来,希望通过多方努力实现药物和检测的普及与可支付性,让更多患者从这一突破性疗法中获益。


靶向PAM通路的治疗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请您从作用机制和临床获益角度,谈谈伊那利塞与其他PAM通路抑制剂的区别,以及您认为伊那利塞的获批应用,将会如何影响HR+/HER2-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近年来,PAM(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PI3K抑制剂,伊那利塞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不仅能够高选择性抑制PI3Kα,还可以特异性降解PI3Kα突变体,从源头阻断PAM通路的异常激活,展现出显著的治疗潜力。在INAVO120研究中,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一线治疗方案表现出卓越的疗效,使患者的PFS实现翻倍3。今年最新发布的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5也已将其纳入推荐,这不仅标志着其研究成果得到了权威专家的广泛认可,更为临床医生的用药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循证依据。


表1 2025 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HR+晚期乳腺癌解救内分泌治疗推荐


在当前规范诊疗的大背景下,临床医生应严格遵循指南进行治疗推荐。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尽管患者可能难以深入理解复杂的研究数据,但他们能够直观地通过指南来判断药物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当患者通过DeepSeek等工具检索发现伊那利塞被列入相关指南时,无疑会增强他们对药物的信心,同时也使医生在与患者沟通时更加顺畅。因此,每年指南的更新,也是患者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总体而言,伊那利塞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INAVO120研究3仅仅是其临床研究的开端,未来其带来的变革才刚刚拉开帷幕。目前,伊那利塞的多项后续研究6-7,如INAVO121、INAVO122、INAVO123等正在全面展开。这些研究将进一步探索伊那利塞在不同乳腺癌患者群体中的应用价值,包括CDK4/6抑制剂经治患者以及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等。通过这些研究,伊那利塞有望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优化的联合治疗方案,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

郝春芳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在今年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5中,HR+晚期乳腺癌的更新重点聚焦于解救内分泌治疗,可概括为“新靶点、新方案、新挑战”。其中,新挑战主要源于精准治疗药物伊那利塞的获批,这无疑对临床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检测,伊那利塞的使用必须建立在明确的PIK3CA突变检测结果的基础之上。根据指南推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PIK3CA突变的HR+晚期乳腺癌,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是一线优选方案(II级推荐,1B证据)。这一方案主要适用于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复发的患者,通过初始联合应用,能够最大化地为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该方案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卓越的疗效,患者的获益也非常显著。然而,若能进一步改善其可及性,相信将使更多有需求的患者从中获益。此外,针对此类药物,患者的安全性管理也至关重要。在指南解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向临床医生清晰传达新方案带来的治疗变革,同时也要提醒大家做好临床管理,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疗效获益和安全风险之间的平衡。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指南的更新不仅推荐了伊那利塞,在III级推荐中还涵盖了其他PAM通路抑制剂。目前,PI3K/AKT/mTOR通路从上游到下游均已有了成熟的治疗药物,且每种药物的临床研究均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因此,在众多药物可及且有充分循证证据的方案面前,如何合理选择和排兵布阵,是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和探讨的关键问题。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感谢罗婷教授与郝春芳教授的精彩分享。罗婷教授不仅深入介绍了伊那利塞目前为患者所带来的显著获益,更是展望未来,为乳腺癌精准治疗勾勒出广阔而光明的前景。郝春芳教授则从指南层面深入剖析了伊那利塞的权威推荐,以及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建议。综合来看,伊那利塞如今已拥有坚实的循证医学证据,成功获批相关适应症,同时获得了指南的高度认可,相信众多适用的患者群体将因此获得切实的益处。


不良反应管理是晚期乳腺癌治疗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着患者治疗的耐受性与依从性。针对伊那利塞在PIK3CA突变、HR+/HER2-晚期乳腺癌应用中需引起关注的不良反应,临床应如何做好安全性管理,提升患者获益?


郝春芳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药物的安全性管理对于患者能否长期、规范地接受治疗至关重要。对于PAM通路抑制剂,尤其是PI3K抑制剂,其主要的不良反应集中在代谢方面。不管是SOLAR-1研究8中Alpelisib还是INAVO120研究9,10中伊那利塞的不良反应,高血糖都是较为明确且常见的问题。总体而言,伊那利塞在高血糖的发生程度上具有一定优势,大多数患者的高血糖为1~2级,属于轻度升高。更重要的是,这种升高在临床管理中是可控的。通过及时使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大多数患者能够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不影响药物的持续使用及疗效。对于少数出现3级及以上高血糖的患者,从安全性角度出发,需暂停给药,进行针对性治疗,待恢复后再调整后续用药方案。


除了高血糖,PAM通路抑制剂还可能引发非血液学毒性,如口腔炎和口腔溃疡,这些也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的治疗已较为成熟,可借鉴前期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的管理经验,使用含激素但不含酒精的漱口水进行治疗。此外,患者也可通过一些服药技巧来减轻不良反应,例如尽量缩短药物与口腔黏膜接触的时间,或者与饮食同时快速吞服。


皮疹也是PAM通路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之一,同样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对于皮疹的管理,建议患者早期进行监测,一旦出现轻度皮疹,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可使用抗过敏药物或外用止痒药物进行治疗,若能有效控制,一般不影响药物的继续使用。但如果患者出现全身大面积的严重皮疹,则需及时与医生联系,可能需要调整药物的后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伊那利塞的批准适应症是与哌柏西利联合应用。哌柏西利作为一种CDK4/6抑制剂,其经典的不良反应是白细胞降低。所以,在联合用药时,需要对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整体管控。目前,医生对于这些不良反应已有较为成熟的处理方式。对于患者而言,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管理,也是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关键。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感谢郝春芳教授对PAM通路抑制剂不良反应管理的详尽解析。正如您所说,任何药物,尤其是联合用药,需要进行整体的管控,这至关重要。我们知道,罗婷教授参与了众多国际化研究,并且可能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了伊那利塞这类药物。那么,罗婷教授能否分享一些在PAM通路抑制剂应用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不良反应管理经验呢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较为大型的医疗中心通常有机会接触一些患者,较早地观察到新药的疗效及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深入研究新药疗效的同时,我们也需要重视安全性的管理,全面掌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应对策略,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在临床试验中,各中心通常会制作小卡片以便记录信息和管理患者不良反应。同时,针对使用该药物的患者,我们会建立相应的患者群,进行整体管控。通过这一方式,能够及时收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与患者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在不良反应发生后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刚刚郝春芳教授已经详细介绍了整个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其应对措施,我更多想传递的信息是,伊那利塞的安全性表现真的很不错。目前临床研究已经纳入了很多患者,但研究样本量毕竟有限。因此,在未来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进一步全面了解和深入体会其不良反应,持续积累经验,不断优化管理策略。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应用之后,当我们再次讨论伊那利塞时,大家一定会有更多经验分享,也更有感触。


作为中国首个且目前唯一获批的高选择性PI3Kα抑制剂,伊那利塞推动了HR+/HER2-晚期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提供了精准、高效、安全的一线治疗选择。临床实践中,您会为哪些患者群体选择应用该药物?展望未来,您对伊那利塞的未来应用还有怎样的期待?


郝春芳 教授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在临床实践中,规范化用药是首要原则。基因检测是精准治疗的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检测费用较高,部分医院尚无法开展检测等。然而,基因检测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广泛认可,从病理科到精准医疗领域,都对其给予了高度重视。目前,针对PIK3CA突变的检测手段主要包括NGS和PCR,NGS检测能够覆盖更多的突变位点,适用范围更广,而PCR检测则更加便捷。我们医院既可以开展NGS多基因检测,又可以在病理科专门针对PIK3CA的五个热点突变位点进行PCR检测,为临床治疗提供便利。既往研究也表明,这些检测方式能够有效指导治疗。鉴于不同医院的检测可及性不同,合理选择检测方式尤为重要。同时,我们还需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基因检测重要性的认识,帮助他们了解这一检测可能为治疗带来的新机遇。


对于伊那利塞的临床应用,医生需根据指南和患者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目前,伊那利塞主要获批用于既往辅助内分泌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复发的PIK3CA突变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在临床实践中,如检测到HR+/HER2-乳腺癌患者存在PIK3CA突变,通常考虑该突变是治疗耐药或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在一线治疗中可优选伊那利塞联合哌柏西利和氟维司群的方案。而对于后线治疗患者,当其他可行方案均已使用且仍面临治疗需求时,探索伊那利塞与其他方案的联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此外,伊那利塞正在积极拓展领域布局,从后线治疗向前线治疗延伸,并针对不同乳腺癌亚型设计多种方案。例如聚焦PIK3CA突变HER2+晚期乳腺癌,研究正在探索伊那利塞联合帕妥珠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作为一线维持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随着更多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相信伊那利塞的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为PIK3CA突变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机会。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谢谢郝春芳教授的分享。正如郝教授提到的,靶点的检测与确认是精准治疗的基础。我们知道,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步宏教授牵头撰写的《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11已经正式发布,为临床实践中的基因检测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接下来请罗婷教授为我们分享一些在PIK3CA突变检测方面的体会

罗婷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其实在大型医疗中心,基因检测的可及性、准确性和可信度相对较好。不过,随着精准用药需求的不断增加,不仅大型医院,各级医疗机构都面临着基因检测的需求。然而,在部分医院,基因检测尚未普及。因此,如何让PIK3CA突变检测能够真正落地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否则,基因检测的第一步都无法完成,后续的用药也就无从谈起。不过,这一问题并非单个医疗机构能够独立解决,而是需要医疗行业的多方协作与共同努力。例如,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的检测联盟,打通医院间的合作渠道,为那些在本院无法完成检测的患者提供明确的检测路径。通过信息整合和共享,患者可以被引导至就近的检测机构。这看似是一个小问题,但其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基因检测的质控问题也非常重要。目前,无论是病理科专家还是精准医学领域的相关专家都在同步推进。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关于检测的明确信息,包括检测地点以及患者需要承担的经济成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可及性。否则,后续的治疗流程将无法顺利进行。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相关共识的发布以及医院间信息互通的逐步实现,我们对未来PIK3CA基因检测的前景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努力总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让基因检测真正落地实施,为精准用药提供有力支持。

宋传贵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感谢两位教授共同参与此次名咖会客厅访谈。今天我们围绕以伊那利塞为代表的精准靶向PIK3CA突变的PI3K抑制剂展开深入探讨。事实上,这类药物可以被视为整个乳腺癌药物创新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缩影也提醒我们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不仅涉及药物的循证医学研究,明确药物的适应症范围,还包括医保支付、伴随诊断、不良反应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最终的目标是,确保药物能够真正为患者带来切实的获益,从而帮助患者实现整体预后的提升。我们也期待,未来会有更多创新药物出现,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靶向治疗,逐步克服当前传统治疗中的耐药问题。同时,我们希望更多乳腺癌患者能够实现治愈,即使出现复发或转移,也能实现长期带瘤生存,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专家简介


宋传贵 教授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

  • 主任医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

  • 乳腺肿瘤中心执行主任/乳腺学科带头人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靶向治疗专委会常委

  • 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乳腺癌学组委员

  • 福建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委

  • 福建省肿瘤质控乳腺癌专家组组长


郝春芳 教授 -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

  •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乳腺内科 科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个体化诊疗及MDT专委会常务委员


罗婷 教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乳腺疾病中心 副主任

  •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CSCO BC)专委会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CBCS)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整合防筛专委会秘书长

  • 长江学术带乳腺联盟(YBCSG)副主任委员

  • 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乳腺肿瘤专委会主委

  • 四川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副主委

  • 四川省医师协会乳腺专业分会副会长

  •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乳腺疾病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委、青委主委

  • 四川省肿瘤学会乳腺肿瘤专委会副主委

  • 第三届“人民好医生·金山茶花计划”乳腺癌领域杰出贡献奖



参考文献:

1. Fillbrunn M, et al. BMC Cancer. 2022 Sep 21;22(1):1002.

2. Sobhani N, et al. J Cell Biochem. 2018 Jun;119(6):4287-4292.

3. Jhaveri kl,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GS03-13.

4. CIRIELLO G, et al. Cell, 2015, 163(2): 506–519.

5.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 2025版.

6. Juric D,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PO2-19-08.

7. Swain SM, et al. 2023 SABCS. Abstract PO2-19-09.

8. Rugo HS, et al. Ann Oncol. 2020 Aug;31(8):1001-1010.

9. Juric D, et al. 2024 ASCO. Oral 1003.

10. Saura C, et al. SABCS 2024. Poster P2-09-22.

11. 中国乳腺癌PIK3CA基因突变检测专家共识(2025版)[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5, 54(02):120-125.


编辑:Max

审校:Max

排版:Uni

执行:Uni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

打赏作者

更多
收藏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严禁一切销售、清关广告,违者封号。全球新药、仿制药、特药实时信息,传播药品知识,仅供参考,请遵医嘱。
全球药品GlobalPharm
长按扫码关注公众号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