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是恶性肿瘤,尤其是抗消化道肿瘤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影响肿瘤治疗进程,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随着消化道肿瘤治疗手段的快速发展,CTIT的发生率也有所上升,对其防治愈加受到业界的关注。4月18日-19日,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隆重召开,影响巨大而广泛。作为全国肿瘤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盛会,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的临床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肿瘤诊疗的最新进展与指南更新。值此契机,医脉通专门采访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导委员会主委、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的秦叔逵教授,针对本次公布的《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TIT)诊疗指南(2025版)》的更新及其要点,简要分享独到见解及临床经验,期待能够助力广大医务人员及时掌握前沿知识和相关诊疗规范。
专家简介
- 秦叔逵 教授 -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
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统计源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主编
长期从事肿瘤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工作,系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FACO)前任主席和现任常务理事
国际肿瘤免疫学会(SITC)和亚洲临床肿瘤学会(ACOS)常务理事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任理事长和现任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近年来,CTIT在临床治疗中逐渐备受关注。能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其受到关注的原因,以及CTIT在消化道肿瘤领域的发生情况是怎样的?防治CTIT对于抗肿瘤治疗有何重要意义?
秦叔逵 教授
众所周知,在抗肿瘤治疗中,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治疗手段,不可忽缺。然而,抗肿瘤治疗常可引起CTIT,其中细胞毒性化疗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为放疗。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这些新型治疗方式也可导致治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当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时,患者往往会出现出血倾向,其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药物剂量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密切相关。这种CTIT并发症不仅会不利影响临床诊疗进程,干扰肿瘤治疗的整体效果,还可能引起严重出血,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对于出血倾向明显或者有出血事件的患者,通常需要及时输注血小板并且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
消化道肿瘤是临床常见肿瘤类型,也是CTIT的高发领域之一。已有数据显示,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IT发生率约为20%-40%。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和管理CTIT,可以显著减少相关的出血倾向和出血事件的发生,预防严重出血并发症。这样不仅有助于保证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最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目前在我国已获批了多种药物用于治疗CTIT,但临床中仍存在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目前CTIT的治疗困境?
秦叔逵 教授
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采用血小板输注是CTIT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血源受限,其临床应用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另外,血小板输注仅仅可以短时间的改善血小板水平,而长期疗效较差,且成本较高。因此,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目前临床上常用传统的升血小板药物有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有关专家共识和指南也已经予以推荐。然而,这两种药物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挑战性问问。比如rhIL-11在首次给药时或多次给药后可能引发患者过敏反应,并且有可能增加房颤等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需要谨慎使用;而rhTPO有可能导致血小板过度升高,增加血栓风险,并且在某些极少数情况下可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影响其疗效。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两种药物在CTIT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另外,一些基层医院和非专科医务人员对于CTIT认识不足,缺乏处理经验。因此,临床上要加强有关知识的继续教育和学术交流;同时,急需更多的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亟待进一步积极开展临床研究,探索新型升血小板药物,以优化CTIT的管理策略。
2025版《CSCO CTIT诊疗指南》在2024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补充更新,其中将罗普司亭的专家推荐级别提升至II级。能否请您结合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谈一谈罗普司亭N01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其对临床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
秦叔逵 教授
多年来,CSCO致力于建设“健康中国”,全力以赴,积极推动肿瘤诊疗的规范化进程,其中CTIT的防治是重点关注问题之一。作为化疗、放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CTIT实施规范化管理,对于保障抗肿瘤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为此,CSCO早年即制定了专家共识,并且逐步升级为临床指南,以促进临床规范化和个体化防治进程。
在治疗药物方面,虽然这两种传统用药rhIL-11和rhTPO已经应用多年,但是仍然需要有新的选择。近年来,第二代长效TPO受体激动剂(TPO-RA)罗普司亭已经研发成功,为CTIT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2024年,我国民族药企首个研发的罗普司亭生物类似物——“罗普司亭N01”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准,其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不仅使用有效便捷,且具有较好的经济学优势。
关于罗普司亭N01的II/III期临床研究1,分为PartA和PartB两个部分:其中,Part A为开放标签的剂量探索研究,结果显示,CTIT患者采用罗普司亭N01治疗后,血小板(PLT)应答率高达90%。PartB为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比较了罗普司亭N01与安慰剂预防CTIT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罗普司亭N01组的应答率达68.3%,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40.9%。近70%的患者经罗普司亭N01治疗后可以连续完成2个化疗周期,并未发生因血小板减少症而进行化疗剂量的调整,且无需进行挽救治疗。同时,罗普司亭N01的总体安全性良好,在<65岁与≥65岁患者之间的总体安全性未见差异,因此老年患者也无需调整给药方案和剂量。
有鉴于此,《CSCO CTIT诊疗指南(2025版)》针对CTIT的治疗,将罗普司亭由III级推荐升格为II级推荐,并新增罗普司亭用于CTIT二级预防。罗普司亭N01的上市不仅丰富了临床选择,更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TIT指南融合多学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彰显肿瘤诊疗精诚协作趋势。请您谈谈,罗普司亭N01在消化道肿瘤CTIT管理路径中的应用前景,以及后续可通过哪些举措优化CTIT管理,助力提升消化道肿瘤治疗效果?
秦叔逵 教授
消化道肿瘤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与肺癌、乳腺癌等合计起来,占比所有恶性肿瘤的80%以上。在胃癌、胰腺癌、胆管癌和结直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化疗仍然是基础治疗手段,而现代治疗模式更加强调化疗与靶向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或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部分病例还需要结合放疗等。这些强化治疗方案在提升疗效的同时,也明显增加了CTIT的发生风险。在此背景下,国产创新药物罗普司亭N01作为第二代的长效TPO-RA,通过其独特的升血小板机制和皮下注射的便捷给药方式,可为消化道肿瘤CTIT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消化道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需要建立规范化的全程管理体系。首先,强调要遵循"四个正确"原则,即:选择合适的患者(Right patient)、使用合适的药物(Right drug)、制定合适的用法(Right usage)和合适地评估疗效(Right evaluation)。其次,在具体实施层面,建议:第一,优化肿瘤治疗策略,尽可能降低CTIT的发生率;第二,建立包括血小板监测、出血症状识别和用药指导在内的患者教育体系;第三,将CTIT预防纳入整体治疗计划,一旦发生,应该早期干预;第四,对于高龄体弱等特殊人群以及含吉西他滨的联合化疗,应实施个体化用药。同时,肿瘤支持治疗也是重要的系统工程,除了规范CTIT管理外,还需要同步关注营养支持、心理干预等其他支持治疗措施。对于复杂或严重病例,应当充分发挥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优势,必要时联合血液病科、心血管病科等专科共同制定诊断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优质的抗肿瘤治疗,不仅仅依赖于使用合适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本身,更要注意拥有完善的支持治疗体系作为重要保障。如今对于罗普司亭N01的临床应用和推广,即将体现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向全程、全方位健康管理的转变。未来,相信随着有关临床经验的积累和真实世界研究的开展,该药物在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获得提升,最终为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全程管理CTIT,积极开展临床硏究,边学、边干、边提高,必将达到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Xiaoxiao Ge, et al. A phase 2/3 study of romiplostim N01 in 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 (CIT). JCO Oncol Pract 20, 217-217(2024).
编辑:Capps
审校:Robert
排版:Kenken
执行:Faline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