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于济南举办,通过制定指南的方式,为中国肿瘤防治提供科学、严谨的建议。新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在2024版指南的基础上,秉承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兼顾药物可及性和结合专家意见的原则进行了更新。为进一步深化临床对晚期胃癌精准治疗的体会认识、推动我国胃癌诊疗的发展,医脉通诚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李进教授作为访谈嘉宾,围绕晚期胃癌治疗现状、指南推荐更新与精准诊疗前沿进展等热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025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体现了胃癌系统性治疗领域药物选择和策略上有哪些重要进展?
李进 教授
近五年来,免疫治疗在胃肠道肿瘤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应用。除PD-1/PD-L1单抗外,PD-1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双免疫治疗方案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CheckMate-8HW研究显示,在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该双免联合方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可超过40个月,创造了该领域的历史性纪录,标志着胃肠道肿瘤免疫治疗进入新纪元。
在胃癌的一线治疗中,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民族制药企业研发的PD-1单抗和PD-L1单抗均表现出色。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自主研发的PD-1/CTLA-4双抗在胃癌一线治疗中取得了优于单抗的疗效,尤其是在联合阳性评分(CPS)1-5的患者中,虽然其获益程度略低于CPS>5或>10的患者,但仍然显著优于传统的PD-1单抗治疗。
展望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潜力巨大。除了现有的单抗和双抗,三抗等新型免疫治疗药物正在研发中,有望进一步提升胃肠道肿瘤的治疗疗效。在靶向治疗方面,HER2阳性患者的标准治疗已从单一的曲妥珠单抗发展到多种联合方案,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方案是首个获得美国FDA和中国CDE批准的胃癌靶向治疗方案,HER2 ADC的出现为HER2高表达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此外,针对Claudin18.2高表达(IHC:2-3+,≥75%)胃癌患者的佐妥昔单抗已于今年上市,其联合化疗的PFS和总生存期(OS)相较仅化疗均显著延长。未来,针对FGFR2b的贝玛妥珠单抗(Bemarituzumab)有望上市,可能会进一步改变胃癌一线治疗的现状。目前,胃癌一线治疗已涵盖曲妥珠单抗、PD-1单抗、PD-L1单抗、PD-1/CTLA-4双抗等多种方案,而结直肠癌治疗中也有西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及PD-1单抗联合CTLA-4单抗等选择。相比五年前,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胃肠道肿瘤领域的治疗选择更加丰富,疗效显著提升,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此外,细胞免疫治疗(如CAR-T、CAR-NK)也是未来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虽然CAR-T在血液系统肿瘤中成效显著,但在胃肠道肿瘤等实体瘤领域仍面临挑战。目前美国已有相关细胞免疫治疗产品上市,我国也正在积极探索,部分临床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如果未来细胞免疫治疗能通过临床试验证明其疗效优于现有标准治疗,将正式开启实体瘤治疗的新篇章。期待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多突破,在胃肠道肿瘤领域生根开花结果,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从指南的更新可以看出,尽管胃癌现有的治疗方案不断优化,但仍然更聚焦偏早期阶段如围术期、一线治疗,您认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治疗中仍面临哪些痛点?
李进 教授
《CSCO胃癌诊疗指南(2025版)》在胃肠道肿瘤治疗领域的药物治疗更新方面有几项值得关注的进展。首先是佐妥昔单抗被纳入Claudin18.2阳性胃癌患者的一线治疗推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其次,考虑到抗血管靶向药物在胃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将呋喹替尼纳入了胃癌二线治疗的三级推荐。这一决策既参考了该药在肠癌三线治疗中的成熟应用经验,也综合考虑了其联合紫杉醇、TAS-102或PD-1单抗在胃肠道肿瘤治疗中展现的潜在临床获益,体现了指南制定过程中对药物可及性、支付能力和临床价值的平衡考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药物是紫杉醇口服溶液。由秦叔逵教授和我牵头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紫杉醇口服溶液相较静脉注射紫杉醇在治疗胃癌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我们最初设计的是非劣效试验,希望紫杉醇口服溶液能够替代静脉注射紫杉醇,以满足“能口服不肌肉、能肌肉不静脉”的治疗理念,为患者提供更无创、更便捷的治疗方式。在高质量的临床试验管理下,我们发现紫杉醇口服溶液不仅与静脉注射紫杉醇的PFS相当,而且显著延长了OS,这一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口服紫杉醇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紫杉醇口服溶液给药便利,患者可以居家自行服药,无需频繁往返医院,减少了就医的不便和潜在风险。其二,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乏力等,会自行暂停或调整剂量。相比之下,静脉注射紫杉醇一旦给药,患者必须忍受所有不良反应,直到下一个治疗周期才能调整剂量。这种灵活性使得紫杉醇口服溶液组的患者耐受性更好,体能状态(PS)评分更高,不良反应也明显低于静脉注射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重要结果:当疾病进展时,虽然两种药物的疗效相当,但紫杉醇口服溶液组的患者由于体能更好,能够更好地继续接受后续抗肿瘤治疗,从而在OS上表现出显著优势,真正实现了患者“活得长,活得好”的目标。
紫杉醇口服溶液的上市以及被纳入指南,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优的治疗选择,也体现了申办方和临床研究团队对患者需求的关注和努力。
本次指南将经典化疗药物紫杉醇的全新剂型(紫杉醇口服溶液)纳入推荐,作为指南制定的重要决策人,同样也作为紫杉醇口服溶液中国胃癌III期研究的Leading PI,您认为该药物纳入指南的背后有怎样的关键因素考量?
李进 教授
胃癌专家们致力于用口服药物替代静脉药物,这一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如今,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未来,如果能够开发出口服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PD-1/PD-L1单抗),只要其疗效不劣于静脉用药,我们也会优先推荐口服方式。这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治疗选择,也符合未来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
回顾十余年前靶向药物问世时,曾有一张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患者拿着基因检测报告到药房取药,然后回家自行服用,无需频繁前往医院,或许预示了未来医疗的发展愿景。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下,未来的肿瘤治疗将实现更高程度的便捷化和智能化。AI系统通过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生化指标、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和基因组学等数据,自动生成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完成处方获取;智能药房通过物流系统实现药物精准配送,最终形成"居家诊断-智能处方-药品配送-家庭治疗"的完整闭环。
在疗效监测方面,当前仍需依赖医院的影像学检查,但液体活检等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这一现状。循环肿瘤DNA(ctDNA)等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望实现通过血液检测替代传统影像评估。当这些液态活检指标与影像学结果达到足够的相关性和准确性时,患者仅需居家完成采血即可实现治疗效果的动态监测,这将彻底颠覆现有的肿瘤随访模式,真正实现全程居家化、智能化的肿瘤管理新范式。这一系列技术进步不仅大幅提升了治疗便捷性,更通过减少医院暴露风险、降低医疗负担,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整体治疗体验和生活质量。
虽然这些设想目前仍处于构思阶段,但科学的发展往往源于大胆的设想。许多曾经的想法如今已成为现实。我相信,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更多治疗手段的进一步发展,肿瘤治疗在未来8到10年内或许会迎来重大突破。
日常中您是一位科普达人,现在正值每年一度的肿瘤防治宣传周,您对于广大临床医生在口服化疗的远程指导及依从性管理上有怎样的建议?
李进 教授
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一套人工智能辅助的患者随访软件。通过采集十位全国胃肠肿瘤著名专家的诊疗对话录音,并结合完整的患者临床数据,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大型医疗AI模型。这个模型不仅学习了专家的诊断思路,还系统分析了数千例临床决策案例。基于这些数据,我们准备开发一套智能随访软件,患者仅需通过语音输入症状,系统就能模拟专家思维,提供个性化的随访建议。这种创新模式使患者在家就能获得专业级的医疗指导,特别是在治疗期间出现各种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和肿瘤相关合并症时,患者只需在社区医院完成基础检查并上传数据,即可获得及时的专业反馈。
在治疗方式上,我们特别强调口服化疗的临床价值。以紫杉醇为例,为减少毒性,传统静脉给药需要患者每周往返医院,这不仅给患者(尤其是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患者)带来2-3小时的就诊时间成本,更对于体力较差的肿瘤患者造成了额外负担。我们的研究发现,紫杉醇口服溶液之所以能显著延长OS,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治疗优势。首先,约40%的患者会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自主调整用药,这种灵活性有效保存了患者体力;其次,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后续治疗,形成治疗的良性循环。这印证了肿瘤治疗的核心原则——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口服给药将这种平衡的主动权部分交还给患者,实现了更人性化的治疗管理。
关于治疗依从性,我们认为,理想的依从性不应是患者被动忍受治疗毒性,而是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根据个体耐受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患者既不应无故拒绝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也不必强迫自己承受无法忍受的毒副作用。这种新型医患协作模式,通过人工智能的辅助和口服药物的便利性,正在重新定义肿瘤治疗的未来场景。
李进 教授
中国药科大学上海高博肿瘤医院院长
亚洲肿瘤联盟(FACO)共同主席
CSCO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药促会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健委能建与继教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理事长、副监事长
外高桥细胞与基因治疗产业联盟主席
CSCO大肠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Cancer Science副主编
审批编号 PTX20250410,有效期至2027年4月23日
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
编辑:Capps
审校:Capps
排版:kenken
执行:Auror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生成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