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石上流 | “海上石语”2024现代赏石艺术展导言

上联:云自石根起
下联:风从海上来
横批:际会申城
凭海临风,借用2023上海沪太赏石文化博览会主题:“风从海上来”为下联,配上联与横批,意指本展会是石界在申城的“风”“云”“际会”。如何把石展做到石界的风云际会?上海,曾经滩涂之地上的“小县城”,如今被称“大上海”。其“大”非地大,大在开放,大在包容,大在底蕴,大在率先,大在“笑傲江湖”的地位。目前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木石双清--江南石供与海派盆景展”。上石协是全国第一个在国家级博物馆正式参与办石展的赏石协会。这是对海派赏石艺术的高度认可,标志着海派赏石艺术在顶流艺术界登堂入室。海派赏石有诸多特点:海派无派。海派可细分成很多支派,是典型的“散装派”。上海开埠后吸引了全国大量移民。海派赏石者上数三代,多非本土人士。任何赏石者或流派有其特色便可在此融入,并有加入海派的归属感与荣耀感。由此,海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赏石精英。故海派无派,“海派”的实质是“中国派”;另外,海派又自成一派。各地赏石者或流派融入后,逐渐被“海派”熏陶,有扬有弃,并提升出“精、新、奇”等“海派”之共性;同时,海派还是“理论派”和“国际派”。拥有众多重视理论的赏石研究者,拥有古今天下的眼界和理念。“怀抱观[宇宙],深心托豪素”。实践与理论两翼齐飞是海派赏石立于潮头的重要因素。上海是小品组合创意之地,赏石底座挑剔之地,赏石艺术灵感之地……上海是个大舞台,来上海或得荣耀,或受检验,有交流畅达之乐、有观念碰撞之思、有思想火花之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派赏石追求艺术之美,亦求哲理之境。如今时代的浪潮风起云涌,各地赏石水准水涨船高,对海派赏石形成了挑战。虽是挑战,亦为机遇与鞭策。海派从不排斥他人所长。海派赏石精神在乎不断学习,不断出新,取长补短,与时偕行。“2018年海上石语赏石雅集”,史解源、刘志成等提出“石语文心,长物归怀”,即文心与石共语,长物入怀赏玩。“‘海上石语’现代赏石展”系列自2018年以来与“传统赏石展”逐步分离,各展其长,现成常态,自成一格。对现代赏石展,尤其戈壁石,俞莹指出“自带光环”。二者分展,成为上海石展之并蒂莲,为石界首创,可谓“上石协模式”。总之,“让传统回归传统,让现代更加现代”。今年9月,阿拉善举办国家非遗“赏石艺术”传承人培训班。上海唯一受邀学者俞莹在其讲义中就现代赏石的热点-“小品组合石”的创作提出:“表面上比的是艺术创意,更深层次比的是文化底蕴。艺术可以‘山寨’,文化无法速成。”本次现代赏石展以小品石为主,或组合,或精致,或变化……更追求艺术之赋能,文化之底蕴。海派赏石艺术的核心就是以文化为导向的艺术赏石。本展另有一个“展中展”的闪光点,即沪上薛云生、池沛霖、万建华、陈锦年、潘孝华等五位藏家展中联展,为展会平添一抹亮色--“五岳滩头景象新”。正值金风送爽,各地石友再聚申城。石展最乐之事当为石友狂欢。“[美石]安处是吾乡”,此刻申城是“故乡”。赏石的最后还是要回归赏石。诗曰:静坐听其语,形纹色聚魂。
案排千座岳,手握一乾坤。
甲辰仲秋宦振宏写于一粟斋
声明: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内容不用于商业,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