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荟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28 | 回复:0
我喜欢的十部文学经典
全球荟
2024/4/23 21:47:56
只看该作者

点击关注曾记  相逢的人会相逢



美国书评网站Goodreads上有一个小栏目,叫“我最喜爱的名言”。其中有一条名言“so many books,so little time” 被百万人点赞高踞榜首,这句话真可谓道出了中外读者的普遍心声。


的确,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如果一个人在一生短暂的航程中,能于浩淼书海中觅到契合自己心灵的书籍,扬帆远航延展人生,那该是件多么幸运的事。


以下的十部文学书籍,是我按照自己的喜欢程度进行的排列。对于我来说,它们确实称得上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因为阅读它们,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广阔,人的心灵是多么的自由。


我也祝福朋友们,在阅读中寻找到那方美妙天地,体会美好人生。



10

《傲慢与偏见》


我买过一本书《为什么要读奥斯丁》。里面的作者们满怀热忱地诉说着他们喜欢奥斯丁的各种理由。我觉得里面的人似乎都可以成为我的朋友,因为大家的想法都是那么一致。


的确,乡间村庄里三四户人家的平凡琐碎,在奥斯丁的嘲讽之笔下,被刻画得妙趣横生。她的小说也总是强调良好的个人教养、温和的性情、对他人的理解、得体的言谈举止等对幸福婚姻、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虽然小说发生在两百多年前的英国乡镇,但是现代人看后仍会觉得离会心处不远。原来,这么多年过去,其实世态人情还是没变,古今中西,概莫能外。


这大概也是今天我们看这部小说时,内心仍会被激起某种亲切感的原因所在。


9

《包法利夫人》


几年前,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上映,英文名翻译成《I Am Not Madame Bovary》。我心腹诽之,这翻译实在太过离谱。如果福楼拜知道包法利夫人和歹毒淫荡的潘金莲相提并论的话,估计要气得从棺材里活过来和冯小刚打一场笔墨官司。


包法利夫人不喜欢乡镇医生的丈夫,她不堪忍受平庸的乡村日子。“每一个微笑的背后都是一个厌倦的哈欠”,这就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


她梦想着巴黎的浪漫和传奇的爱情。然而,她的两度偷情,非但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却使她自己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据说,福楼拜写完包法利夫人自杀后痛哭,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后世的哲学家创立了一个名词:包法利主义----人趋向于表现非真实的自己,趋向于自我说谎。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其实,人人都是包法利。



8

《人生的枷锁》

毛姆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人生的枷锁》则是我最喜欢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主人公菲利普的身上,毛姆毫无保留地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切身感受。


从小孤僻敏感的菲利普,在人生道路上历经失望、痛苦、困惑。然而,他并未在精神和物质的折磨和奴役下沉沦。


思想独立的他,从来都没有停止与自己的宗教和小市民意识进行抗争。面对人生的枷锁,他并没有束手就擒,随波逐流,而是努力去挣脱精神观念的桎梏锁链,力图在纷扰的生活漩流中寻找人生的真谛。


每每翻阅本书,我都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随着菲利普的遭际心绪起起伏伏。


莱辛说“艺术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曾经背弃的理想”。我觉得一本好书也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观照自己,在追逐脚底的六便士时,别忘了头顶的月亮。



7

《鼠疫》


加谬曾如此评价自己的两部作品,如果说《局外人》写的是人在荒谬的世界中孤立无援,身不由己,那么《鼠疫》写的是面临同样的荒唐的生存时,尽管每个人的观点不同,但从深处看来,却有等同的地方。


对于加缪而言,鼠疫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仅只是一场疾病带来的瘟疫,它还可以是战争、灾荒、死亡、极权主义、人生的苦难以及戕害人类心灵的大规模祸害所带来的荒谬状态。


加缪在书中借主人公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鼠疫中。


如果我们把目下仍在经历的疫情,当作一次难得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思考,那么,在今天阅读《鼠疫》,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启示。



6

《罪与罚》


阅读《罪与罚》是一次难忘的心灵体验。陀氏用他带着神秘魔力的笔触,带着读者们来到犯罪现场,我们似乎成为那位杀人的大学生的共犯,和他一起进行犯罪心理体验。也许我们最终会忘记书中的文字和情节,但我们不会忘记我们从书中所感受到的一切。


陀氏曾说,这部关于罪犯的忏悔录将确立他的名声,时间证实了他的自信。


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罪与罚》奠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世界文坛的经典地位。


十多年后,尼采在他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系统地阐释了这部小说所蕴含的超越善恶的超人哲学。而百十年来,关于罪与罚的探讨,仍回荡在世人的灵魂深渊里,经久不歇,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5

《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大部头的世界名著,正是在领略了浪漫诗人雨果在书中赋予的那些澎湃的激情、宏大的精神后,我才发现原来文学经典是如此的拓展一个人的心灵,而我也是因为这本书,开始喜爱文学经典的阅读。


在我心中,《悲惨世界》是史诗级作品,又像贝多芬的交响乐,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正如翻译家柳鸣九先生曾说,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 林 、辽阔的海洋这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4

《战争与和平》

我是在正当年的时候开始看《战争与和平》的。


1864年,36岁的托尔斯泰开始着手书写《战争与和平》,而我也是在这个年龄开始阅读这部伟大的作品。


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战争与和平》描写的是宏大的历史题材小说,再加上托尔斯泰长袍大褂坐在椅子上沉重思考的形象,让我觉得心生畏惧,所以迟迟不敢挑战这本书。


然而,只有真正看了这本书之后,不,用不着全看完,只要看了前面50页,很多人就会被托尔斯泰描写的那些主人公的生活与命运所吸引。


正如托尔斯泰自己所说,“在那个时代,人们也是那样恋爱,那样嫉妒,那样探索真理,那样行善,那样耽于情欲;在上流社会,人们也过着那样复杂的精神生活,甚至比现在更典雅。”


伟大的作品自有它的气场,让人在看完之后还沉浸在它的氛围中难以自拔。怎么说呢,好像在看完《战争与和平》之后,生命的河岸似乎比从前更加宽阔,这的确是我始料未及的感受。




3

《卡拉马佐夫兄弟》


法国作家纪德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他是“被托尔斯泰高峰挡住的更高峰”。


其实,我觉得托尔斯泰是高峰,但陀氏不是。他应该是峡谷,是深渊,是让人不敢往下探看的灵魂深处。


毛姆评价《卡拉马佐夫兄弟》,说“书中处处都是大海剧烈的风暴,森林里疯狂燃烧的大火,以及洪水的汹涌澎湃。”


该书改编自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同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情欲、信仰、理性与自由意志间的道德角斗。作品也展示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道德和人性的悲剧主题。


可惜,陀氏未完成这部作品就撒手西归,但是,这部作品却影响了无数的人,弗洛伊德更是称其为“史上最伟大的小说”。



2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以中农哥萨克葛利高里及其一家在动荡年代的巨大变迁为中心,展示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到国内战争期间,哥萨克民族在革命年代的苦难历程。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在战争年代对人性探索的真实。


忠诚与背叛,信仰与妥协,思念与仇恨,妒忌与宽容,生存与死亡,重逢与离别,欢笑与眼泪,战争与和平,而正是这些构成了这部史诗巨著的瞬间与永恒。


四大本书,140万字,1714页,看了两个多月,才翻到最后一页。于我,好像这是一次壮丽的旅行,又像是投入的一场恋爱,中间数度热泪盈眶,结束的时候又惆怅不已。


有人说,一本好书,好像你的人生伴侣,会陪伴着你度过一段时光。对于我来说,《静静的顿河》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1

《红楼梦》

木心在谈到《红楼梦》的时候,说曹雪芹“好像”读过叔本华,尼采。为什么?他熟读释家、道家经典----佛家的前半段,就是悲观主义;道家的后半段,就是超人哲学。


我也有同感,好像《红楼梦》里写的东西反映出了别的作家或哲学家的观点。似乎年岁越长,经历越多,就越会发现《红楼梦》像一部人生百科全书,或许正是这部作品中体现的普世价值观的人性能够超越时空的原因吧。


比如那摒弃功名利禄,和社会格格不入,死活不肯走出大观园的贾宝玉,他和《树上的男爵》里不肯落地的柯希莫,终身躲在自己庄园的《奥勃洛莫夫》,《地下室手记》里蜗居在地下室喃喃自语的小公务员,还有那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局外人》真可谓何其相似乃尔,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天性,不惜和整个社会为敌。


《红楼梦》中的一个贾宝玉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在那座象征着纯真年代的大观园里的各色人等和种种故事了。


可以说,《红楼梦》每读一遍都会自有新意。有时候我觉得,《红楼梦》超越了传统意义上书的含义,它那包容万象的伟大,应该值得人一生去阅读和体会。


往期阅读:


《罪与罚》

《静静的顿河》

《鼠疫》

《伊凡伊里奇之死》

写给那些不合时宜的人

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

好久不读




      长按二维码关注

曾记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上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 装 饰了别人的梦







你也在看吗?


回复
支持(0)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