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发帖
- {NickName}
- [注销]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学者王士祯曾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传习录》为阳明弟子所作,书中收录的是阳明师生日常对话和信件。今天,洞见君从中精选王阳明和弟子8段对话,让我们一起领悟哲人智慧。阳明曰: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学会旁观,让自己跳出来,人生才能不被情绪控制,不被愠怒左右。阳明曰:簿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着空。弟子说:先生的学问很好,但是平时工作太忙了,没空修习。先生说:学问不能脱离工作,在工作中修行,才是真正的学习。如果脱离了实际事务,那修行就没用了。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工作是用,修身是体 ,用成长的心态去工作,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阳明曰: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阳明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阳明曰: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阳明曰: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一个明晰了自己的志向的人,才能真正摆脱低级的快乐,拥有自律的人生。弟子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阳明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活在当下,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一旦一件事完成,就关上相应的抽屉,然后专注下一个抽屉。事来则应,事过不留,活在当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当我们在书里,找到了和自己内心应和的东西,书籍才能真正化为自己的血肉。书籍才能成为照亮自身的灯塔,才能成为通往未来的渡船。王阳明和弟子的对话,发生在五百年前,但是如今读来,却依然受益匪浅。生活中那些想不通、看不透,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里都有答案。
顶部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