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论坛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2799 | 回复:0
戏不惊人永不休——伯父马连良先生二三事
津然
2022/4/16 10:44:24
只看该作者
原创 马崇禧 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 2022-04-16 10:00
伯父马连良先生的一生是学京剧,演京剧,发展京剧的一生。他独树一帜的马派艺术,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得到社会的公允,为京剧艺术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1949年伯父滞留香港期间,叫我在祖母身边尽孝待他归来。从1951年起我在他身边十余载,得其教诲,终生难忘。今逢伯父百年诞辰,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图一:马连良夫妇与儿子崇延、崇恩,女儿小曼及侄子崇禧于西单家中合影)

精雕细刻饰程婴
1959年春节过后不久,伯父告诉我:“团里决定排《赵氏孤儿》,准备向国庆10周年献礼。这出戏不错,我来饰程婴,还真得用点心思,好好琢磨琢磨!” 自此以后,除正式演出外,伯父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几乎都用在准备程婴的戏上了。他专心致志看剧本,一坐至少要一两个小时,竟至奉茶不饮,捧食不进。他反复推敲,设计唱腔,并觅根寻据,改良服饰。安排的身段反复练习,直至表现熟练自如。伯父的右腿因少年时练功过力,以至连续演出时间过长,筋骨即感不适,须午睡时进行按摩式的捶打,以恢复疲劳。久而久之,这成了我们子侄辈尽孝的良机。
记得1959年3月初的一天,伯父从京剧团回来,午餐过后,伯母让我去给他捶腿。伯父蜷起双腿,习惯地向左侧卧在床上,我为他盖好毛毯,坐在床边的硬木绣墩上,轻、重、缓、急地为他捶起腿来。约摸20分钟过去了,伯父眼睛闭着却没睡着。过了一会儿,伯父竟低声哼起“反二簧”,蜷着的腿开始舒展开来,侧卧也变为平躺,两臂忽左忽右地比划着。忽然,他撩开毛毯,下床,走到前沿顶箱前端,坐在右侧的方凳上。我急切地问:“您怎么不睡了?” 伯父“嗯”一声,说:“有个老身段,我动了动,想安排在戏里的‘说破’一场,得走走看。”
于是,伯父双手扶在箱边,坐下打开一本文件夹,顺手拿起一支钢笔,相继做出了似写像画的身段,嘴里哼着:“老程婴…” 他边唱边作,出神入化,口中不断念着演戏中的锣鼓经,然后,猛一抬头,急忙转身,左手按着刚合上的文件夹,右手轻轻捂在胸前,头在晃动,身在颤抖。他完全沉浸于戏中,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琢磨,一次一次地不断练习。时而对着床前镜台的镜子,将这组动作分解开来“定格”自我审视。当唱到:“老程婴提笔…”的“提笔”两字时,只见伯父坐在方凳上,上身前后挪动位置,手握笔杆上下滑动不止。他忽然同我:“你们教学生写字、画画儿有什么讲究?” 我回答后,伯父说:“我儿时入塾时间不长,写字、画画儿从未接受过正规训练。可程婴又是个知书达理,深明大义之人,能写能画,我在台上要是不像样,岂不给人留下笑柄。”
事隔一天,我随伯父来到西单皮库胡同一位以画为业的徐伯伯家中,伯父向他讨教古人写字、作画的姿态和模样。这位徐伯伯详细地向伯父介绍了唐宋人写字绘画的各种姿势、神态和讲究,包括执笔的高度和桌面的距离等等。伯父听后,按其要领,在徐伯伯画案前演习了一番,徐伯伯笑着频频点头称是。
告辞出来,伯父高兴地自言自语说:“是呀,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 又转过脸笑着对我说:“老程婴提笔泪难忍这句唱段,我心中有数了。”
1959年3月下旬,《赵氏孤儿》一剧6次响排均顺利通过,4次演出喜获成功,每当演到“绘图说破”一场时,观众无不为之感动,随即掌声四起。4月7日晚,彭真市长在有关领导的陪同下,亲临北京市工人俱乐部观看演出。看后,高兴地走上舞台,紧紧握住伯父的双手,赞不绝口。
9月21日,北京京剧团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国庆献礼”演出,当《赵氏孤儿》演毕,观众拥到台前,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为京剧的百花苑内又添一枝奇葩而万分高兴。
党的关怀,群众的爱戴是伯父演出成功的动力。而伯父演出的成功,也与他虚怀若谷对艺术精益求精严谨态度分不开的。
(图二:《清风亭》马连良饰张元秀)

生活原型张元秀
1961年2月中旬,伯父带我去王府井北口的清华园浴池洗澡。洗毕出来,夜幕已经降临,北风忽至,更增添了几分冬末的寒意。我立即为伯父紧了紧围巾和衣领。忽然见位老者,身穿破旧的棉袄,脚下拖着。一双破旧的棉鞋。瘦削的脸上青里泛黄,嘴角、眼角布满了凌乱的皱纹,他见到伯父,伸出了像枯树枝似的手,操着河北口音,不住地拱手向伯父求助。
伯父的双脚再难移动半步,他立即把手伸向大衣的衣袋,掏出5元钱递过去,并且关心地说:“天晚了,又这么冷,买点吃的东西回去吧!” 老人接过钱再三道谢,转身要去,伯父又对我说:“你身上带着粮票吗?给他一斤二斤的!” 老人眼里噙着泪水,又接过粮票,连声道谢,然后,佝偻着背一步一蹭地走了。伯父动情地叹了一口气,呆呆地望着,直到老人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
伯父带着我,一路步行至王府井南口,伯父忽然问我:“你说刚才那个老头像谁?” 见我没回答,他便接着说:“他那弓着的双腿,驼背弯腰的形象,简直就是《清风亭》末场的张元秀嘛!” 又走了一段路,伯父颇有所悟地说:“ ‘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 这句话太对了!”
1961年5月5日,伯父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上演《清风亭》,我站在台下,认真地听着、看着,末场中那位让人同情、催人泪下的张元秀弯腰驼背、一步一蹭的台步,分明是将昔日那位求助老人的身影再现于台上,令人叫绝,整个剧场遂被观众热烈的掌声所淹没。

(原载于2001年4月17日《中国民族报》)
回复
支持(3)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