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论坛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3024 | 回复:0
老沈聊戏:马连良这出戏为何唱不红?
老沈聊戏
2022/3/11 15:52:53
只看该作者
马连良善演诸葛亮,《全部借东风》是他的拿手戏,当年每到一地必拿此戏打泡,马连良故有“活孔明”之誉。然而,有一出孔明戏他始终唱不红,即便是有像谭富英、裘盛戎这样的名家大腕助演,戏还是不精彩。这出戏就是《三顾茅庐》。
其实,“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刘备求贤若渴,与桃园结义的关张二兄弟,不辞路途艰难,先后三次前往隆中求见诸葛,最终诸葛亮答应出山,与刘备共图大业。小说的这段故事描写的异常精彩,刘备前两次探访不得见,第三次诸葛虽然在家但午间小憩尚未起床。小说运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方法吊足了读者的胃口,诸葛亮最后才出场亮相。一个胸怀韬略、机智多谋的战略家形象“人未到,声先闻”,紧紧地吸引住了读者,所以《三国演义》中这段故事是中国小说刻画人物的经典。
小说虽然成功,但到了戏曲舞台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传统京剧严格按照“三顾茅庐”的过程写,结果是剧情交代很多,都是零散过场戏,而第一主角诸葛亮出场太晚。观众花两块五买票看的就是马连良,结果马连良迟迟出不了场。诸葛亮决定出山后,接着演“火烧博望坡”(一折“三顾茅庐”太短,不够一卖,所以后面续上“博望坡”)又变成了武戏,马连良等又无戏可演,一出戏豹头蛇尾,观众大为失望。可见,依照小说的办法演“三顾茅庐”并不成功。俗话说,生书熟戏,小说只看一遍知道故事就够了,而戏曲是要反复欣赏演员的表演,尽管剧情早已知晓,甚至唱词都会背了。小说、电影、电视剧惯常采用倒叙、设悬念等多种手法表现,使读者或观众出其不意、印象深刻。但是京剧情节安排一般是“从头说起”、平铺直叙,观众不是看结果(其实观众早已知晓结果),而是欣赏表演过程。
1960年剧作家马少波、范钧宏根据传统戏《三顾茅庐》、《火烧博望坡》重新整理改编了一部新戏,起名为《初出茅庐》。新编的《初出茅庐》调整了“三顾茅庐”的思路,从一开戏便让诸葛亮出场与观众见面,然后通过诸葛亮与孟公威、石广元等的交往展现了这位年轻战略家对形势的判断和远大抱负。原来的“三顾”情节保留,但只是一代而过,重点是诸葛亮与刘备、与妻子黄月英、与老岳父黄承彦之间的交流和倾诉,展现了其智慧、抱负和理想。在后面“博望坡”一折,重点体现张飞对这位新来军师的不服,以及大败曹兵使全军将士折服。就这样,“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形象就展现给了观众。
这出新戏由中国京剧院四团演出,四团由中国戏校的毕业生组建,他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京剧演员,功底厚实,生气勃勃,勤于学习,不争名利。剧中诸葛亮由小生夏永泉扮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对小生演孔明也有质疑之声。刘备由孙岳扮演、黄月英由杨秋玲扮演、张飞由吴钰璋扮演、黄承彦由毕英琦扮演、关羽由李嘉林扮演、赵云由俞大陆扮演。演员们不分角色轻重认真演出,体现了“一棵草”精神。这出戏的改编和演出都是成功的,得到各方面认可。
至于老本《三顾茅庐》,马连良先生自己都不满意,后来就挂起来了。
回复
支持(3)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