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论坛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1条记录 
查看:3904 | 回复:1
老沈聊戏:现代戏与“话剧加唱”
老沈聊戏
2022/2/11 7:45:13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戏改”的政策,即改戏、改人和改制。改戏是指对剧目的改造,实行“三并举”方针,即传统戏、新编戏和现代戏三并举。京剧传统戏有二百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剧目,新编戏是在传统戏基础上改编整理新剧目,现代戏则是从零开始,难度最大,因此说是“三并举”,其实是对现代戏给予格外扶持和提倡。
从1958年中国京剧院首次创作演出《白毛女》(图一),京剧现代戏始终伴随着一种叫做“话剧加唱”的评论。“话剧加唱”这在当时是一种带有强烈贬义的评价,认为京剧现代戏是话剧念白加上京剧唱腔的混合体。这种论调自然在当时被舆论所批判。到了今天,京剧演现代戏已经经历了六十多年的历史,积累了成功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回过头再看“话剧加唱”应当有一个更加成熟的认识和把握,这将有助于提高继续创作好现代戏的自信和自觉。
六十多年的实践让人看清楚,现代戏的创作原则和表演理念与传统戏的距离是比较遥远的,而与话剧则更加接近,因此把现代戏归类于话剧体系也许更有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现代戏定位于话剧并非贬义,而是道出了实质。京剧现代戏就是话剧加上唱腔,问题是如何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让京剧观众接受和喜欢。像《白毛女》《沙家浜》《红灯记》等,就达到了这个水平。
严格地说,京剧演现代戏并非起始于五十年代,民国初年梅兰芳大师就做过“戏改”的尝试,他那时候锐意革新,排了几出时装戏《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等,也就是“现代戏”。(见图二,梅兰芳的时装戏)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意识到问题了。正如他自己所总结:“京剧表演现代生活,究竟有很大的限制,我唱了一个时期,就愈来愈感觉到不调和,因为唱起来生硬。穿了时装,手势、台步、表情、念白完全不是京剧舞台上固有的一套,而是按照现实生活表演,除了唱时有音乐伴奏,不唱时音乐就使用不上了。总的说,是完全脱离了原有的体系。”(见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的这一结论正可谓真知灼见、一针见血。他说这番话倒不一定是否定现代戏,而是把现代戏与传统戏的根本性区别揭示出来,这正是京剧演现代戏的难题所在。毫不夸张地说,这个难题至今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传统戏和现代戏的区别是什么?首先是审美和功能差异。由于传统戏基本上取材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演义小说或历史故事,与现实生活距离很大,因此在演绎这些故事创作者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如果是现代题材就没有这个空间,否则就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现代戏讲的是当代或现代的故事,接近日常生活。如果是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的题材,观众看了更是慷慨激昂、斗志昂扬,(战争题材动作大,京剧更容易表现)。现代戏的意义是寓教于乐,观众往往是一脸沉思的走出剧场。传统戏则不然,观众进入虚幻的古代生活,满台都是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超现实的氛围,观众获得的是审美情趣和艺术享受。
从艺术创作理念上看,现代戏与传统戏的差别更是巨大,甚至不可比拟。现代戏从题材上就决定了它的现实主义属性,即写实,追求与生活实际一致。这与话剧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完全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剧团创作现代戏时特意邀请著名话剧导演来创作,这说明了现代戏与话剧的同源性。
传统戏的根本特点有两个,一个是虚拟性,一个是程式性。戏曲舞台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非常灵活。演员跑个圆场,已从一个地方到了遥远的另一个地方,这正是戏谚云“三五步行遍天下”。观众对此并不介意。京剧中骑马、坐轿、开门、关门、上楼、下楼、行路、行舟,以及山岳河流、下雨刮风、千里行军、沙场鏖兵,都是虚拟化表演。
说到程式性,那就更为京剧所特有。程式性也叫程式化,京剧演员在舞台上一招一式都有定式,不可乱来。比如角色的喜怒哀乐,怎么笑、怎么哭、怎么怒都有一定之规,而且男女老少各不相同。京剧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角色都要归入某一行当。一出戏众多角色各归各的行当,分别由不同行当演员扮演,合成一台戏十分热闹,但井井有条绝不会出错。但是,现代戏就不一样了,突破了行当的限制,以刻画人物为主选派演员,而不是根据行当安排演员。
京剧有唱念做打四功,现代戏也要有唱念做打,但与传统戏不同。传统戏念京韵白,唱腔要讲究尖团字。这些当然不适合现代戏,一个现代人怎么能张口都是韵白,唱腔里尖团字也不合适啊。李少春曾给杨白劳设计了独特的韵白,但也难在其他现代戏里推广。所以大部分现代戏念白还是话剧腔。演员的台步也有固定的走法,官员迈方步,老人走衰步,武大郎走矮步,武将的“起霸”“走边”……。现代戏也沿用这些可就闹笑话了。图三是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的《杜鹃山》,动作手势脚步贴近生活,而传统戏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特别有美感,在就是两者的差别。
京剧伴奏离不开锣鼓经,烘托气氛、衬托情绪都由锣鼓经来体现。但现代戏里用锣鼓经则捆绑住演员的手脚,所以要用西洋交响乐等伴奏来弥补京剧音乐的不足,这就进一步向西方歌剧和舞剧靠拢了。而传统戏用上西洋乐也试验过,听着就别扭。还有京剧独有的“脸谱”,唱花脸的角色脸上都画上五彩缤纷的脸谱,表现了人物性格。脸谱在现代戏中消失了,甚至在新编戏历史剧中也放弃使用脸谱,楚霸王在《别姬》中那脸谱多威武霸气,但在新编戏中霸王一脸黑红和两道粗眉,一介武夫而已。这就是脸谱的功能。

京剧讲的是流派,听的是角儿。一出《玉堂春》谁都能演,听的就是不同流派的名角儿的演唱。而现代戏强调的是戏,演员居于次要地位,主演分A角B角C角,“随机派定”,赶上谁算谁。当年梅兰芳大师唱《贵妃醉酒》,谁能来B 角?观众答应吗?这一点现代戏又和话剧一样了。




总之,传统戏中的表演方法和基本功在现代戏中大部分用不上了。其实,现代戏也是有现代戏基本功的,念白、形体都要向话剧学习,否则现代戏演不好也演不了。这是今后京剧演员面临的新挑战,戏校学生大概也不能只学传统戏基本功,而要开设中央戏剧学院的课程才行。

说来说去,现代戏与话剧更有共同点。现代戏不仅不应排斥“话剧加唱”,而且要为“话剧加唱”正名,理直气壮地走下去,争取走的更好。
回复
支持(4)
打赏
分享
宁静致远
发表于 2022/2/11 18:43:22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世间万物皆有兴与衰!自四大徽班进京后深受宫廷皇室及民间百姓的喜爱,因此在京落地扎根又经几代艺人不断的改革创新,并且再努力传承持续到现代戏的产生,也就是话剧加唱的时候,传统京剧也就从兴盛开始走向衰亡。梨园世家之潭门是最具有代表性!
收起回复
  • 22-2-11
    支持(1)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1条记录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