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论坛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1058 | 回复:0
我参加票房活动的四点感悟
津然
2022/1/12 16:07:41
只看该作者
扎多乙 唱享皮黄 2022-01-12 10:00
票房是京剧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自京剧诞生以来,就产生了票房。民国时期的票房,远没有现在普及,但水平很高,很多著名的演员,如言菊朋、奚啸伯都是从票房下海的。文革以后,恢复传统京剧,票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是广大群众学习京剧、自娱自乐的场所。我家的周边地区,几乎每隔一里地,就有一个票房。我乘643路公交车去单位参加京剧活动,沿途经过5个我参与活动的票房,我把它称为京剧线路。
京剧票房是一方小天地,是我退休后接触社会的主要场所,天天乐在其中,没想到还能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
(一)京剧票房是因共同爱好而聚集起来的一个小群体,除了唱戏,没别的事,所以,在这里,官衔、职称、财富、背景都没用,谁也不问谁是干什么的,只讲实力。一个卖早点的可以把一个大学教授训斥得无地自容,就因为教授唱得荒腔走板。京剧的神奇在于特别吃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孰好孰坏、界限分明,几个人在一起活动,别人一看就能分出等级。所以票房也没有唯学历论,就看你的水平和学力如何。
(二)很多票房的召集人是专职的,很奇怪,既不唱、也不拉,就是喜爱京剧艺术,热心组织票房活动,是票房当然的领导。西沽公园有一个“健龙京剧社”,每周日活动,风雨无阻,观众打着伞也来听戏,最多时达2000人。天津市比较著名的票友都参加过这里的活动,不时还会有专业京剧演员参加。组织这么大规模的活动,召集人付出的心血可想而知。现场有音响,四个话筒,他组织人提前到场准备,下午一点结束,他又组织人清理现场,演员、乐队的安排都由他负责,忙个不停。演员精彩的演唱,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不断,召集人绝不会嫉妒,和演员较劲,反而会觉得脸上有光;演员也不会说什么在社长的正确领导、指导之下的套话。总之,召集人干的是领导的事,如果有人称赞活动搞得好,则是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能力的肯定,功劳自然是他们的了。毛主席早在学生时代就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写过一篇文章,把人才分为组织才 (领导者) 和部分才 (专家) 。领导干领导的事,专家干专家的事;外行可以领导内行,外行不能代替内行,这种理想的组织模式,没想到在票房实现了。
(三)票房也难逃名利的追逐,但只争名、不争利,因为名的背后没有提级、加薪、分房、配车的诱惑。因为不涉及切身利益,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演唱水平上,竞争才是良性的、健康的。票房活动离不开切磋和交流,由于没有了“利”的羁绊,一些明白人真正悟到了“闻过则喜”的真谛: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时,哪怕只是提个醒儿、引起你的注意,回去琢磨,也是收获,获利的一方永远是你。几年前,票房里有一个戏友,操琴、司鼓都不错,就是嘴比较刻薄,得罪了不少人。第一次去活动的时候,我打鼓,他拉琴,原以为我的打法是照本宣科、非常规范,一定会得到他的表扬,谁想,他冷冰冰地给了我一句:“鼓点都没打在音符上!”。
回去琢磨,我才意识到,鼓点仅仅正确是不够的,必须与旋律合为一体。就是这一句话,我练了好几年才基本做到,并得到专业琴师的认可。即使别人说的不对,由于不损害切身利益,也没必要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说不好,就火冒三丈,以后别人谁还会指出你的不足。对这样的人,票房里有句话:“别告诉他哪儿错了,不让他进步”,把“不批评”做为惩罚。和专业演员一起玩,人家说:“很好、不错!”,那就是在敷衍,一旦说你哪儿不行,就是你唱得有点意思啦,孺子可教也。在生活和工作中,再明白的人也绝不允许别人说个不字,强词夺理、文过饰非,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要的是名声,名的背后就是提级、工资、车子、房子。难怪能人越来越多,漂亮事越来越少。
(四)票房也会闹矛盾,就是都觉得自己水平高,互相不服气。我在一旁琢磨,觉得挺有意思。每个人的客观水平就好像是自己的身高,由于对自己比较了解,知道经过了怎样的努力才在某些方面有所提高,对自己的长处很欣赏,评价总是偏高,好像戴着一顶帽子,以为自己有帽子那么高。问题是有人戴的是礼帽,有人戴的是法国厨师的厨帽,有人戴的是挨批斗的高帽。由于对别人的观察比较客观,问题看的比较尖锐,评价总是偏低,以为人家的身高是在眉毛、下巴、甚至丹田。对自己评价偏高,对别人评价偏低,是人之常情。如果两个人高低悬殊,则如何也不会颠倒彼此的位置,如京剧名家和票友之间。戴着礼帽,看着别人眼眉的两个人,互相交流也比较顺畅。惟有戴着挨批斗的高帽,看着对方肚脐,高矮又差不多的两个人碰到一起,谁高谁低,总是弄不清楚。
回复
支持(1)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