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最强音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6300 | 回复:0
专访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为城市转型贡献“徐州智慧”
管理员
2019/9/19 17:55:51
只看该作者

从上海出发,路过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城市,历经两个多小时就可到达徐州。这个地处长三角北部的江苏城市,东接宿迁,南接宿州,北靠枣庄,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京沪铁路和陇海铁路交会点。

历史上,徐州是全国重要的煤炭产地、华东地区的电力基地, 是江苏省唯一的资源型城市。煤炭开采和加工在徐州有130 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生产煤炭10亿吨,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近几年,徐州正在发生一场巨变。如果你第一次来徐州,一定会有惊喜并颠覆原来认知,这里早已没有煤城的踪迹,满城山水俨然是江南。

徐州云龙湖风光徐州云龙湖风光

城市面貌巨变背后,是徐州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所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初期,徐州三次产业占比为 44.0﹕41.8﹕14.2,重工业城市的产业基础和鲜明特征明显;到 2018 年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 9.4﹕41.6﹕49,采掘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已不到 1%。

2018 年和 2019 年,徐州连续两年被国务院表彰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城市。2019 年,徐州贾汪区被国务院表彰为资源枯竭地区转型成效突出城市(县、区)。

2017 年 12 月 12 日至 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选择了徐州,对徐州振兴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明确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徐州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自我革新?老工业基地如何迈向现代化城市?徐州发展逻辑为其他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什么经验?围绕这些问题,第一财经专访了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徐州市委书记周铁根

周铁根曾在南通工作多年,又担任过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对比苏南城市,周铁根对徐州的转型有自己的见解。谈及徐州的转型经验,周铁根表示,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可能各地都面临一些发展机遇,但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决定了这个城市能不能持续转型和持续发展。

在他看来,徐州的人均GDP跟全国人均差不多,具有典型性意义,徐州能做到的事情,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可以复制推广。

徐州的发展抓住了每一次机遇

第一财经:徐州历史上是一个资源型城市,这几年转型成绩有目共睹,很多兄弟城市还来取经。你在徐州工作多年,能否结合实际工作谈谈徐州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和成就?

周铁根:作为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徐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解决制约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集中力量推进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振兴转型之路。徐州转型发展最突出的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是产业转型凤凰涅槃。过去的徐州以煤起步,从煤发电到煤焦化,再到钢铁、水泥等与煤炭相关的行业,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

这些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工业化初期,为徐州、江苏乃至全国的工业化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经济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带来了很多问题,传统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缺少市场竞争力,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为此,徐州走上了一条产业转型之路,坚持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高、调新、调强,把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作为产业发展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 ICT、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新兴产业,引进建设四个大数据中心,数量规模在全国地级市中处于领先位置,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产业结构偏重、偏煤、单一的状况。

第二,从城市转型看,过去的徐州城市面貌带有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薄弱。我们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坚实依托,抢抓国家明确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重大机遇,聚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 “四个中心”。持续推进淮海经济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力得到了全面增强。

此外还着力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实施大量的工矿企业退城进区、退二进三,推动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通过实施大规模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累计完成棚户区改造4500多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和市民居住条件。

第三,从生态转型看 ,以原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给徐州带来严重损害和生态环境恶化。这些年我们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城更靓”五大行动计划,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蜕变。2018年徐州还拿到了联合国人居奖。

徐州邳州银杏时光隧道徐州邳州银杏时光隧道

第四,从社会转型来看,这些年,徐州的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城市的安全感得到提升。受发展阶段影响,徐州的社会事业发展一度相对落后,加上地处在四省交界,社会治安不理想,但现在徐州已是全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此外,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这些年也发展迅速。

总体而言,徐州这些年来转型发展的探索十分艰辛,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体会。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实践。通过深刻理解把握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使新发展理念成为全市上下根植于内心的信仰与追求,并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其次是从实际出发,探索有徐州特色的转型之路。作为老工业基地,靠简单复制发达地区的发展模式很难实现振兴转型。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找准转型发展方向和路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徐州实际、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路子。

比如,我们最初依托徐工集团引进了一些装备制造产业,然后又从农业大市实际出发,发展纺织服装和农产品加工,再后来又借助交通枢纽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现在,我们又结合徐州高校多、人才多情况,紧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集聚人才和要素发展。

徐工大吨位装载机第4000台下线暨侠客出征徐工大吨位装载机第4000台下线暨侠客出征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长期以来,我们始终把造福百姓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自豪感、荣誉感明显增强,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广泛理解、支持和拥护,为转型发展的顺利推进凝聚了力量。

第四点体会,是徐州自始至终都抓住了经济发展机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地方都可能会面临一些发展机遇,但一个城市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就决定了这个城市能否持续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本世纪初,我们抓住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机会,使徐州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对外开放机遇,我们又引进了国内外的一些先进要素带动城市转型。还有前几年的“三去一降一补”到现在的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徐州也在不断用这些机遇来发展“四新”经济。

尤其是现阶段抓住的新机遇,能让徐州的产业发展和苏南城市在同一个发展平台竞争,摆脱跟随发展的路径。

最后一点体会是久久为功抓落实的韧性持续推动转型。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坚持历届班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建功必定有我”的担当,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积小步为大步、积小胜为大胜,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完成,达到了长远目标的实现,形成了今天徐州转型发展的新格局。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打造发展平台

第一财经:城市的转型实际上跟产业密切相关,你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徐州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布局,取得了哪些成就?

周铁根:徐州目前明确了产业主攻方向,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这些确定了之后,再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来打造发展平台,主要有产业、科技、对外开放、金融、电子信息等平台。

比如在产业发展平台方面,我们如果把各级各类开发区做得更强,就能提升它们对产业和投资的承载力。而科技平台,徐州规划建设了一些科技城、科技谷、科技创新区,通过科技平台使科技创新要素集聚起来,从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在对外开放平台的打造上,我们通过综保区,保税物流园区让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化。

有了主攻方向和各种平台,最后就是根据现代产业体系来狠抓高端生产要素的集聚和产业的集聚发展。在产业基础方面,徐州重点突出四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主要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大健康。

恩华药业生产车间恩华药业生产车间

以ICT产业为例,五年前徐州产业基础几乎为零,到去年却集聚了200多家相关企业,营业收入达到了352亿元。虽然我们的产业基础不如苏南地区,但是也有人才、高校和平台等优势。而且我们有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政策、配套激励、银行等完善的生态优势。

对内对外开放,把城市“定位”变“地位”

第一财经:你觉得徐州如何在淮海经济中心城市以及长三角一体化中间,抓住叠加的机遇来推动城市发展并实现城市定位?

周铁根:中心城市不是自封的,而是来自周边地区的认可和自身的能级,它的关键功能有两条,一个是对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第二是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所以徐州主要从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

第二是提升我们的首位度;

第三是通过淮海经济区系统发展的提升,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的建设;

第四是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协同共进和共治共享。

另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也为徐州的淮海经济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徐州应当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发挥徐州的作用,真正把城市“定位”变“地位”。

徐州的定位不仅仅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也是长三角北翼的一个区域性重点城市。因此徐州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和上海以及苏南地区的合作,来提升城市的功能,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力争到2025年,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首位度显著提升,跨入“万亿俱乐部”;到2035年,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建成长三角北翼重要副中心城市。

来源:第一财经

回复
支持(1)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