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荟

请点击顶部登录按钮
扫描二维码即可登录

发帖
返回列表
查看:36 | 回复:0
中国奶源思考/二:中国企业丢失奶源定价权,八亿农村消费增量被抛弃?
全球荟
2024/4/12 15:10:14
只看该作者

本文字数:4622 | 预计 8 分钟读完

嘉宾 | 雷永军/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

记者 | 颖  子/乳业圈主编

出品 | 乳业圈&中乳思享智库
昨天,乳业圈发表的《中国奶源思考(一):奶价与成本倒挂,中国已没有奶农群体!》,引发了行业热烈关注。
大家在探讨奶源价格持续低迷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乳制品消费端和乳品生产企业的现状。
是谁导演了中国奶源的发展周期?
本文会在“农村市场被抛弃,原料市场没有定价权,资本市场的深度渗透”等多个方面给大家呈现行业本质。

今天,我们带着北京普天盛道咨询机构董事长雷永军先生的分析,发布关于企业层面的看法:《中国奶源思考(二):中国企业丢失奶价定价权,八亿农村消费增量被抛弃?》。(下一期是关于政策层面的探讨,敬请持续关注!)

01

农村市场被企业集体抛弃

行业整体战略短视

记者:雷总好,有家奶源上市企业的管理层,在业绩交流会上提到,国内当前奶类消费端的增速是不够的,甚至可能是下降的。有公开数据表明,最近两年,国内人均奶类表观消费量的确增幅的确不明显。为什么会下降,影响乳制品消费端的因素有哪些?

雷永军:我记得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国家大力提倡每人每天喝300g牛奶,当时国内的核心专家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人也都强调,喝牛奶可以提高免疫力,因此当时刺激了一波牛奶消费增长。按照常理,疫情结束后,牛奶会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但是为什么没有持续增长,反而有少许下降?

首先,这与我们的经济大环境有关。

今天来看,经济大环境对城市消费的影响相对不是很大,但它对农村市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农村市场是什么市场,就是我们普遍意义上讲的三、四、五线市场,也就是部分地级市、县城、乡镇、村庄等。

其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乳品行业的普遍短视,在10年前放弃了农村市场,加剧了我们今天的奶源风险。

我记得,在2010-2013奶价相对高的奶荒周期里,很多乳企,包括伊利、蒙牛等几乎所有的大中型液态奶企业,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把当时非常大的一个品类——百利包牛奶给淘汰掉了。百利包这个品类,主要覆盖城市郊区市场、农村市场,当时的售价大概1.5元/袋,每袋200-250ml。

为什么当时把百利包奶淘汰掉呢?因为当时奶价太高了,企业卖百利包产品营收持平,不是很赚钱,或者是微利,甚至是亏损。在我的印象中,在大企业中,就是三元还保留了这个产品,做惠民工程。

那么多企业把这个产品淘汰掉以后,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呢?是我们把从1997年、1998年开始,行业辛辛苦苦用了10多年时间培育的农村市场购买习惯、饮奶习惯全部毁掉了。

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农村开始高价牛奶横行。同样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特仑苏、金典这样的产品开始在农村市场大幅度增长,几乎增长了10年,翻了8-10倍。

伴随着高端奶在农村市场的增长,行业80%的企业索性连利乐枕这个产品也淘汰了。如果说淘汰了百利包产品对农村消费培育是釜底抽薪,那么淘汰了利乐枕这个产品则是砸锅。

当然,短期看,对于生产企业来讲,大家的利润增长了,这是好事情;但是从更长远来看,我认为这是整个乳制品行业中,液态奶企业的集体短视的行为。

为什么?

因为乳制品如果没有那7-8亿农村市场的消费群体,就不可能培育起城市市场很好的饮奶习惯。

百利包这样一个中低档产品,需求量当时已经达到了一个重量级,它的饮用总量当时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是自购消费。如果能够持续下来,中国就有稳定的农村、城市郊区饮奶市场,就有给城市输送高质量消费者的基础,中国今天所有的奶源就都能够消化,进口的增幅也可能比较客观。

但是,我们现在的市场是什么样的呢?

现在,我们的农村市场几乎没有人喝奶。不管是我们实地走访,或是企业的财报,你都会发现,在农村市场,大家把高端的特仑苏、金典等产品当成礼品来送了。五一,端午,中秋,国庆,春节,高端奶主要卖的就是节日这个特殊时段、特殊场景。

因为是礼品属性,还诞生了一个只有在中国才有的奇特现象,就是农村市场的特仑苏、金典的价格,比北上广深的价格都贵。这的确是一个畸形的消费市场。

国家天天都在讲,要让乳制品和大米、面粉、蔬菜、鸡蛋一样,成为老百姓日常餐桌上的食品。但是你回过头来却发现,我们的企业亲手把农村市场,这么一个重要的增量给“掐死”了。

真是特别遗憾。

这是造成中国奶业发展现状最为根本的原因,也是我们现在乳制品消费增量难以上升的真正原因。

02

乳品企业痛失奶源定价权

终端高价背后还有资本

记者:您的分析直击本质,事实上,现在乳企仍然在追求零售高价体系。中国企业高价格能一直走下去吗?合理吗?

雷永军:乳制品价格走高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过去十年有中国经济的坚挺在保驾护航,我们几乎所有的企业感受不到未来的威胁。

我们经常讲,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实,企业为什么要做战略,产业为什么要做战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对未来的可能做好预判,提前三五年布局。

我不否认,高价格的选择是企业自愿,是市场经济行为。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战略上被迫的一面。

现在,新一轮的周期发生了一年多事件,我相信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很难受,很痛。因此,在这个节点上,我们有必要思考问题这个问题。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企业集体选择高价?

第一,原奶定价权我们掌握不了。

国内乳品原料的定价权不在中国企业的手里,这就导致了我们有的企业想做低价产品,可能也做不了。

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百利包牛奶产品,为什么企业把那么大体量、那么多人群的农村市场给抛弃掉了?就是因为,以当时的奶价,企业做那款产品在市场上可能要亏钱的。

我们一方面说是企业从战略上短视,但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企业确实是很无奈。

普天盛道在给企业做战略的时候有个实战型的模型,我给其取名“元规则战略”,其中就有一个要素,是“定价权”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在原料贸易上没有定价权,这不仅仅是行业的悲哀,更是伊利、蒙牛这样的大企业的悲哀。这两家企业在每一次周期中,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现在,这两家企业已经是进入世界前十名的乳业巨头了,但是他们还是没有解决中国奶源定价权的问题,这和自己的规模很不匹配。不论你卖900亿还是1000多亿,你整个供应链的价格体系,从本质上来讲并不是由你自身能决定的,这是战略上的极大失误。

我有时候在想,伊利和蒙牛是不是应该好好地坐下来,放下宿怨,握着手谈一谈。在国家利益面前、在行业利益面前、在产业发展大局面前,应该抛弃小我,放大格局,面向未来。

今天,我们的奶价,很大程度上就受到了奶粉国际拍卖的影响,所以我们贸易的定价权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国际拍卖的价格换算成原奶,几乎即时同步在影响着中国的原奶定价。

综合一个周期整体来看,中国企业购买的进口原料一定是在中高价位购买的,中国奶源的价格一定是大起大落,很不稳定。整体来看,每一次周期,都是奶源企业割肉受伤,大型生产企业收储喷粉亏损。

按道理来讲,我们是全球奶粉最大的需求者,我们应该有一定的主动权才对。就相当于以前中国进口铁矿石一样,中国那时候在全世界购买的都是高价,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内部的企业不团结。当我们的企业团结起来之后,自然就掌握了主动权。

因此,仅仅有伊利、蒙牛的团结还不够,有其它中小企业参与也不够。要真正取得战略主动,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协会有战略意识,既能够搭台,又能够撑腰。

第二,资本对企业和产业的影响。

当前乳企当中,不论是奶源企业也好,或是生产企业也好,有很多已经是上市公司,有很多企业虽然没有上市,但是也是一个被资本重度参与的企业。

要知道,资本对企业发展是有要求的。

从我过去20年对中国乳业的投资资本的关注来看,中国投资乳业的资本大多数都是非常短视的。这也不是我单方面这么认为的,而是他们本身也认可这一点。我这10年,见过无数乳业的投资资本,他们也自己承认,自身就是短视的。他们就想要一家企业快速上市,销售额、利润统统达到一个高度,然后他们迅速套现走人。

比如,你能看到我们有2000亿市值的乳企,短时间内市值掉到了不足400亿。你可以去看看,该跑的资本应该早都跑了。

因为什么?因为资本市场有他们自己的一套逻辑和玩法。

我经常讲,资本市场是最不讲战略的。因为他们没有远见,他们也不需要远见。

他们要的是,比如说计划在第三年退出,那么在上市第三年的时候,要把这家企业的股价做到什么程度,原来本来值300亿,那我要等第三年的时候,把它做到1000亿。如果资本占20%,我们来算这笔账。在企业市值300亿的时候,资本占的20%,退出就是60亿;那么当市值做到1000亿,资本占的20%就变成200亿了。200亿和60亿差额是140亿,资本是不是不需要战略和远见?

当前,资本对于乳品产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也是很多企业只出中高端产品,不出低端产品,不培育消费者,不培育农村市场的另一个根本原因——企业没有更长远的布局和战略。
当前,资本对于奶源企业来讲,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奶源企业的土地和地上设施没有抵押价值,因此只有牛可以抵押贷款。因此当我们几乎全部转换为企业养殖的时候,在奶源低价的周期里,企业其实是没有自主权淘汰牛的。为什么?因为牛这个资产可能已经被抵押了。你杀了牛,银行怎么办?这是我们很多大规模牧场的极大痛点。

综合这两点来看,我们的生产企业不仅被捆绑在原料的大起大落的周期上,而且同时被捆绑在追求短期目标的资本上。这导致很多企业的战略模式设计上,只有高端概念、高价才能生存发展。

03

培育农村消费困难重重

良性发展需要国家战略

记者:农村市场的发展的确对行业的培育关系很大,我们也的确不能够放弃那八亿农民。事实上,根据您的研究,如果农村饮奶习惯培育好了,就会影响郊区,进而郊区影响城市,中国乳业就会有巨大增量,形成良性循环。问题是,农村市场我们还能否培育起来?
雷永军:农村市场的确需要培育,这不仅仅是中国乳业的增量,而且是中国奶源的“配重”。可是,经过十年的伤害,农村市场已经很难培育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

第一,为农村市场已经空心化了。

比如说,年轻人在农村本来是购买力最强的消费群体,但是他们都去一、二线城市工作了,因此四、五、六线市场是相对空心化的。虽然它的人群仍然很庞大,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并不大。这就是为什么牛奶在农村市场作为礼品,价格比北上广深还贵,可作为日常食品,却消费不多的另外一个原因。

第二,当农村市场本身就没有饮奶习惯,现在处在行业下行的周期的时候,你再去培养,就非常难了。

当然,我们更要认识到,中国乳业要做大,农村市场的基础培育必不可少。这需要全行业有计划地实施。

第三,经济压力对农村的影响更大。

农村的消费已经有比较大的持续下降,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村,种粮食并不致富,因此,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出门打工。在整个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打工的工作有大幅度的减少,打工的工资也有大幅度的降低。因此,牛奶无论是作为营养补充的属性,还是作为礼品的属性,自然是下降的。

本来,奶农的奶牛养殖比种粮的效益要高很多倍,是区域农民创富的一条生路,10年前黑龙江、陕西等地的很多奶农养殖大县都是成功样板。现在,我们在周期和政策的双重作用下,几乎淘汰了所有的奶农。在每年养殖7亿头生猪上、100多亿只鸡鸭鹅上,可能情况类似。因此农村要在农业和土地上增加农民收入,已经很难。农民的主要收入,就只剩下一条路,就是进城打工,这也极大地增加了城市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

只要农业能够找到出路,农民的收入有保障,中国的农村消费才有恢复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农村市场的培育和恢复,要等到整个经济大环境好转才行,或者国家在农业方面有战略性顶层设计才行。
回复
支持(0)
打赏
分享
发帖
返回列表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发布后需审核通过才会显示)

顶部